锐参考·对话|金砖之父”吉姆·奥尼尔:中国消费者是全球化主要驱动力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项目和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等多方的评选,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仅次于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稳坐世界智库的“第二把交椅”。英国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2018年7月就任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席。他是“金砖四国”概念提出者,因而被称为“金砖之父”。他还曾是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和高盛资产管理公司主席,也曾担任英国财政部负责商务的国务大臣。奥尼尔近日就英国脱欧和全球化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资料图片:2018年9月13日,吉姆·奥尼尔在伦敦“新时代大讲堂”上发言。(史蒂芬·程 摄)
《参考消息》:英国脱欧被认为是逆全球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它将如何收场?
奥尼尔:目前我还无法知晓英国脱欧将如何结束。我认为反对“硬脱欧”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作为英国议会上院议员在不久前的第一次脱欧协议投票中投了赞成票。
奥尼尔:我认为英国脱欧与否其实并不是我们未来面临的最重要经济事件。提高生产力、解决地理或代际不平等才更有意义。所以即使是“硬脱欧”或“无协议脱欧”,它们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但矛盾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在深思熟虑后,还选择退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体的经贸安排、从而加剧对自身生产力的挑战呢?这其实毫无意义。很多英国人不理解这一切,认为脱欧是让我们摆脱所有麻烦的选择。被选举出来的首相、大臣和各级官员的工作就是确定什么才真正对国家有利。我很清楚,在所有的选择里,“硬脱欧”不是最合理的。
《参考消息》:如果英国最终“无协议脱欧”,英国与欧盟将在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下进行贸易,这对双方来说将有多糟糕?
奥尼尔:汽车工业可以说是英国目前最成功的传统工业,我们生产的汽车部件比40年前还多。但在世贸组织协议下,这种局面可能将无法持续。目前的情况是,我们确实很擅长生产汽车部件,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汽车厂都在英国。如果我们按照世贸组织协议去和欧洲贸易,那将因为利润率太低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我相信还有很多其他行业也将面临同样的情况。我之前所从事的金融行业也会遇到一些有趣的挑战,但你知道这些是可以控制的,这是一个有控制的“无协议脱欧”的尴尬之处。
西方底层民众归罪全球化
《参考消息》:但你也曾说过,贸易协议并非经济一体化的最重要动力。
奥尼尔:是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也很矛盾。贸易规则和贸易协定并非推动贸易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正如我此前指出的那样,在过去三年里,德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比向意大利出口的要多,而德国与意大利之间有欧盟的自贸协议,德国与中国之间只是在世贸组织协议下贸易,但德国也成功地向中国出口。所以,贸易协议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想出口国家的内部需求,以及你是否擅长卖东西。
《参考消息》: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法国“黄背心”运动,这些事件背后是否是全球化遇到的困境?
奥尼尔: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我曾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邀请,参加制作一部名叫《修复全球化》的纪录片。我们采访了一些被英格兰中部一个轮胎翻新厂解雇的工人。轮胎厂现在由一个美国轮胎制造商所拥有,它希望在墨西哥开一家新工厂。这些工人中有一个有40年工会工作的经历,他和其他工人研究发现,虽然英国工厂的生产效率比德国和法国的工厂要高,但仍最先遭到关闭,原因就是英国的劳动法与德国和法国的法律相比,对雇主而言更加宽松。这些工人把气撒在欧盟身上,认为是欧盟没有平等地保障各成员国劳动法。这个工人因此投票支持寻求脱欧的“英国独立党”。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有很多西方人不相信,因为在过去30年里,欧盟对他们有帮助。这也是为什么英国财政大臣说我们投票(选择脱欧)的初衷并不是使自己变穷。但实际上,很多英国穷人可能确实在“投票让自己变穷”。在并不真正了解可能需要做出什么牺牲的情况下,他们就想改变整个系统。他们不介意牺牲英国的经济增长,因为他们从未从中受益,美国和欧洲的很多地方都有相同的看法。很明显,对于中国和许多其他地方来说,全球化是如此美妙。而对于我所经历的精英世界,有很多低收入的劳动者在过去的30年里没有多大的受益,所以很容易把责任归咎于全球化。
需要提振中国消费能力
《参考消息》:全球化进程会停止吗?
奥尼尔:全球化进程不会停止。
《参考消息》:它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
奥尼尔:是消费者。就我所能预见的未来而言,至少在未来五年,中国消费者仍然是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虽然在过去几个月,它有所放缓,但全球化仍是由消费者的需求驱动的。这种驱动力将继续,除非中国人出于某种原因想停止改善他们的教育水平,或者不再购买下一代消费电子产品。我想说的是,经济周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或许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低谷,会因此打断全球化进程,但并不会破坏它。
《参考消息》:你在《金融时报》上的专栏文章《如何振兴中国消费者》就是这个意思。
奥尼尔:上世纪90年代,我意识到现代世界不可能永远依靠美国消费者发展。那时,我所分析的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围绕“如果美国消费者放慢消费速度会引发什么样的危机”而进行的。我突然想,如果人口大国,比如中国,能成为消费大国呢?那样一来,接下来40年主角应该是中国消费者,尤其在近10年中,它还在增长。
虽然现在不少西方报纸都在报道说,2018年是中国28年来增长速度最慢的一年,但那也是超过13万亿美元这样巨大的数字。从结构的角度来看,任何密切关注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增长速度肯定会放缓,这不是什么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