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线城市营商环境逼近“北上广深”
记者 | 刘怡君
近日,科尔尼发布了《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数》 (Global Cities Business Environment Index),对来自45个国家的100个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了综合排名。中国有20座城市上榜。
这20名选手中,香港排名最高,位于第38名,北京紧随其后(第41名),之后依次是台北(第45名)、上海(第48名)、深圳(第58名)。“北上深”这些超一线城市,在整体排名上依然具有领先优势。
但新一线城市已经在步步紧逼。在其余上榜的15座中国城市中,杭州(第62名)领先广州(第65名)3个名额,苏州也不甘落后,排在离广州最近的第66名。
这一结果由科尔尼的四大维度评出——商业活力、创新潜力、居民幸福感、行政治理(各占25%)。榜单的魁首被纽约夺得,伦敦第二,东京位列第三,巴黎、旧金山、新加坡、波士顿均榜上有名。
每一座城市几乎都有一项入榜的“绝对优势”。
旧金山“创新潜力”得分,在100个城市中最高,仅去年一年,该地区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就达到34324个 , 其中谷歌占6.5%。具有相似优势的还有北京,2019年,它在“商业活力”方面全球排名第7、“创新潜力”排名第13,除了得益于私人投资表现之外,也和它专利数量突出息息相关。
上海充满了“商业活力”,位列全球第8,“居民幸福感”在全球排第57位——这几乎是中国超一线城市的通病。
巴黎的信息流通度、新加坡的经商便利度、哥本哈根的营商透明度,都让它们在“行政治理”方面表现卓越。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实施了极具竞争力的税率、税法和知识产权制度,吸引大量外国科技企业来此发展。与它们相比,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的改善之路任重道远。
科尔尼认为,大多数人对城市营商环境的理解仍过于狭义,仅局限于政务执行与效率提升上。
实际上,它还包括法治环境、创新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治理和改善。本土中小型或创业公司关注融资环境,外资企业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但很多城市的推出的举措没有准确触及并解决企业痛点。
相反,一些城市仍将营商环境治理,看成一次短期运动,遇到问题见招拆招,缺乏目标感和紧迫感。以电子政务为例,一些城市为了实现“电子政务”而推行“电子政务”,为了做到“最多跑一次”而实施“最多跑一次”,企业方面的真实感受却是“网站不专业、不友好”,“还不如去现场办理业务,能获得更多有用的讯息”。
虽然中国主要城市的营商表现,在全球来看依然薄弱,但好消息是,不少一线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在部分指标上正在缩短和超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
比如,苏州凭借苏州工业园区等高科技产业园的推动,在专利数上的表现日益突出。成都在环境绿地营造、教育体系发展、交通网络建设等方面投入颇多,成为入榜的中国城市中幸福指数最高的选手。相比之下,随着超一线城市多年来人口增加与房价上涨,宜居度正逐步下降,人才流失问题已经初见端倪。
目前,这两大阵营之间的整体差距,主要还在于“商业活力”和“创新潜力”,两者的平均得分差距可达50%~70%,超一线城市商业发展早,在科研、高等教育、人才和资本等方面拥有难以追赶的雄厚优势。
科尔尼大中华区总裁石德瑞认为,营商环境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其实,无论是在对标综合能力出色的国际城市,还是学习国内特征鲜明的领先城市, 营商环境的决策者都不能简单奉行“拿来主义”,应该因地制宜解决企业痛点,在实现营商环境标准化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城市自身的发展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