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生态警察的执法之路
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就要求对重大环境问题实施强制性限制。
几年前,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出现了一支被称为“绿色警察”的队伍,这就是俄罗斯的第一批生态警察。几年来,这支队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散,又从散到聚、直至发展到遍布全国的曲折发展过程,为强力机关介入环境保护领域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荷枪实弹保环境
1996年,莫斯科市政府与俄罗斯内务部商定,采用市政府出钱,内务部出人的办法,试建一支能直接介入环境保护的警察队伍,正式的名称为“莫斯科预防生态违法警察管理局”,简称生态警察。根据协议,莫斯科市政府每年给俄罗斯内务部拨款4千万卢布,内务部则抽调出1100名警员,试建期到1999年12月31日止。
1996年10月,生态警察正式走上莫斯科街头。从装束上看,生态警察与其他警种没有什么不同,惟一的区别是他们的警车上有一道写着“生态警察”字样的绿线。最重要的是,生态警察也同样配有武器,在市区巡逻的生态警察一般均佩带手枪,郊外巡逻的有时还带上冲锋枪。虽说武器不能随便乱用,但对于破坏环境的违法者来说,当找上门来的不再是手执罚单的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而是荷枪实弹的生态警察时,心理感受肯定是大不相同的。
生态警察当然不是仅靠手中的枪来执法。莫斯科市政府根据当地的环保法规,给生态警察制定了三项任务:预防生态犯罪和行政违法;为环境保护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正常活动和安全提供保障;对城市和其他自然保护区实行监管。针对以上内容,莫斯科市政府还制定了相应实施细则、处罚措施和罚款额度。
实际上,生态警察权限很宽。检测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垃圾的处理、保护水资源不被污染、防止冬天的融雪剂浸入土壤、打击滥伐林木、查处偷渔偷猎、检查工厂的环保措施和设备、核查有害化工品的存放、拆除私搭乱建的房屋、小商亭、小车库,一直到禁止在河边刷洗汽车、检查各商店和集市的食品卫生质量等,都是生态警察的工作。就连在居民区播放音乐的声音过大,也要被生态警察以噪音污染为名给以罚款。用生态警察局局长巴卢达中校的话说,就是“凡是有损人民健康的行为,都属生态警察的监管范围。”
生态警察的出现很快就使莫斯科的违法者尝到了强力执法的滋味。它的优势是能够对某些不予合作的部门进行强行检查,同时负责侦察、取证和提起刑事诉讼等工作。这就是说,生态警察的造访对肇事者来说不仅意味着要吃罚款单、很可能还要接到法院的传票,弄不好还有可能进班房,所以,敢与生态警察软磨硬抗者甚少。如有一家建筑公司曾在莫斯科著名的“银松林”风景区内为一俄罗斯大款建了一栋违章小洋楼,生态警察发现后立即下令拆除并限其在一年内恢复景区的原样,前者不得不乖乖地照办。
为了突出“预防”的特点,生态警察还经常通过广播、电视并深入到学校、机关和企业进行宣教活动,同时设立举报制度,鼓励市民“为自己的健康”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和事件进行举报。这样一来,大到向河流排污,小到把汽车停上居民区的绿地都成了可举报的内容。生态警察成立的头3年,接到的举报就达6000多起。另外,生态警察还可以在“预防生态灾祸”的名义下,到一些单位或企业内部去检查某些设备或生产线。如莫斯科著名的利加乔夫汽车制造厂就因生产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而受过生态警察的处罚,迫使该厂着手改产使用天然气的发动机。
当然,生态警察手中的枪也不完全是摆设。据俄罗斯《消息报》透露,2000年5月的一天,一伙年轻人在莫斯科契尔缅河畔燃烧篝火,因不服制止而向生态警察动了武,生态警察当即开枪还击,将其中一人打伤后把这伙人制服。这是生态警察惟一的一次使用武器执法,显然,这一事件的震慑作用要远胜于环保部门开出的罚款单。
据统计,生态警察成立的头3年,共清理了40个大型垃圾堆积场、关闭非法垃圾倾倒点7万余个,查处破坏生态案件65万起,其中的477起被移交至生态检察院提起了刑事诉讼,100多人被追究了刑事责任;纠正一般性违章约60万起,制裁性罚款达2250万卢布,避免的经济损失约1亿卢布。此外,对值勤时遇到的刑事案件,生态警察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3年来由生态警察破获的贩毒、抢劫、涉枪案达上百起之多。
正当生态警察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地放开手脚向环保领域进军时,却遇到了灭顶之灾。
矛盾迭起遭解散
随着生态警察在莫斯科工作的展开,这个新警种本身的一些缺陷和与其他相关权力部门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由于各部门均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来指责对方,导致矛盾不断加剧,最后竟使莫斯科的生态警察被解散。
首先是警员本身的素质问题。处理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案件,有时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而第一批生态警察的警员却大部分来自普通的公安部门,他们对付街头的流氓恶棍是一把好手,可面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环保案件却有些力不从心。这就难免在处理一些案件时取证不准,引起当事人的不满和投诉。于是,许多警员宁愿去抓一些简单的案件。据莫斯科内务局统计,生态警察头三年所查处的477件被列入刑事的案例中,滥伐树木的竟占到了93.7%。对此,市内务局一位副局长曾不满地责问道:“难道我们就没有其他破坏生态的行为吗?”
其次是生态警察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问题。生态警察执法时,必然会涉及到环境保护、卫生监督、土地规划、基本建设,甚至其他警种等权力机关所管辖的范围,由于职能交叉,矛盾也因此而起。如莫斯科80%的大气污染来自汽车尾气,因此检测汽车尾气是生态警察一项基本工作,但交警部门认为生态警察无权在路上拦车,而生态警察却指责交通警有权拦车却无权查尾气。再如卫生监督部门认为检查市场和卫生食品质量不应是生态警察的事,而生态警察则称保护人民健康是他们天经地义的责任。
社会上也有不少人对生态警察不甚支持。如个别有影响的报纸别有用心地宣传生态警察“只对检查商店感兴趣”;还有些新闻媒体也以“生态警察违法拦查汽车”为题连篇累牍地大肆炒作,以致一位因自己的汽车尾气超标被罚者以此为据将生态警察告上法庭并胜诉,令生态警察十分尴尬。
上层领导之间的矛盾也随之产生,如俄罗斯内务部长鲁沙依洛抱怨生态警察办案的数量太少,只有普通警察的1/6,而莫斯科市杜马生态政策委员会主席卡杜申科则反驳说根本不能把处理街头一桩打架斗殴事件和处理一桩工业废物污染水资源的案件相比。还有,一些部门指出生态警察局的成立缺乏法律依据,在俄罗斯民警法和行政犯罪法的条款中都没有这个机构的位置,对生态警察存在合法性提出质疑,而生态警察的发言人则宣称,在俄罗斯刑法中界定的犯罪行为中有17种属生态犯罪,根据《民警法》,政府有权建立相应的机构来维护法律的尊严。莫斯科市政府也抱怨每年拨给生态警察的钱全让内务部做了大锅饭,没有全部用于生态警察的建设,而俄罗斯交警总局长则说生态警察本来就是一群依附在交通警身上的“不要脸的食客”,言辞之激烈,几近谩骂。一时间公理婆理,吵得一塌糊涂。
2000年8月3日,俄罗斯内务部单方面宣布,建立生态警察的试验失败,生态警察从即日起解散。此举令莫斯科市政府大为不满,市长卢日科夫面色铁青地对媒体说,内务部的决定是“非法”的,他要就此事面见普京总统,并到州法院对内务部长本人提出控告。
不过,内务部回避矛盾的决定既没有结束争论,也未能给生态警察的命运画上句号,因为此时生态警察已像雨后春笋一般在俄罗斯由东至西的广袤地域上冒了出来。
星罗棋布遍全国
当莫斯科为生态警察的去留问题大打口水官司的时候,俄罗斯约20多个地区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生态警察队伍。相比较而言,这些地方的生态警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基本上是哪一级政府出钱,生态警察就归哪一级政府,形成了一个谁都可以办生态警察的局面,只有喀山共和国的生态警察是与俄联邦自然资源部合办的。二是工作内容不尽相同,各地都根据实际需要,给本地的生态警察规定了主要任务。
如伊尔库茨克州森林资源丰富,著名的贝加尔湖就位于该州,生态警察的任务主要侧重于与保护森林和湖泊的生态环境;伏尔加河流域各地生态警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渔业资源;乌拉尔地区生态警察的主要任务是预防和查处当地大型矿冶工业对环境的污染;而北高加索地区的生态警察则着重参与打击盗窃石油运输管道的行为和地下炼油厂。总之一句话,靠山护山,靠水护水。
各地的生态环境都因生态警察的组建而得到很大的改观。如喀山的生态警察仅在去年6月份的代号为“产卵期”的护渔行动中就没收了600多件禁止使用的捕捞工具,查获数吨被保护的鱼类,使伏尔加河中游的鱼类资源免遭涂炭;萨玛拉州每年因游客乱烧篝火而频发的森林火灾自生态警察出现后得到了根本的遏制;北高加索地区的生态警察仅在半年时间就查找到60多个盗油点、摧毁地下炼油厂770多个、没收石油制品3万余吨,既为国家挽回了经济损失,又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为避免莫斯科出现的矛盾局面,一些建立生态警察较晚的地区采取了一些独特作法。如托木斯克州将生态警察的部分警员分散到环保、城建、土地规划等部门,与这些机关联合办案;伊尔库茨克州则让森林警察和生态警察联合执法;还有些地区则干脆直接将生态警察划归交通警察局。这些措施不仅避免了不少矛盾,也有利于生态警察开展工作。同时由于这些地区的生态警察很少独立办案,因此警员数量也比莫斯科少得多。最多的如伊尔库茨克州、喀山共和国等,有八九十人,少的如沃罗涅什州只有两个人,象征的色彩很浓。
组建生态警察的潮流还波及到了俄罗斯附近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就连远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也建立了自己的生态警察队伍。
东山再起重改进
生态警察在各地蓬勃发展的势态和在莫斯科被解散的命运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0年11月,俄罗斯的国家杜马召开了关于生态警察的听证会。
大部分与会者一致认为,当用行政手段已无法制止生态环境遭破坏时,强力机关的介入显得尤为必要。会后,国家杜马向俄罗斯联邦政府发出了继续试建生态警察、并向全国推广莫斯科经验的建议,同时决定将对俄联邦《民警法》的有关条文做出修改和补充,为生态警察的存在和执法制定法律依据。此举无疑使赞成建立生态警察的人士大受鼓舞,重建生态警察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市政府与俄罗斯内务部再次达成了重建生态警察局的协议。生态警察在停办了一年零两个月后,于2001年10月再次出现在莫斯科街头。
重建后的莫斯科生态警察局编制仍保持不变,但人员成分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在现有的1100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80%以上、10%的警员毕业于法律专业,另外,该局还专门招收了若干名生态专业的大学生来充实生态警察队伍。令人瞩目的是,局长仍是一年前丢了位子的巴卢达先生,此时他不仅官复原职,而且还被擢升为上校,不知此举是否是政府对生态警察表示重视的一个姿态。
这位局长上任后对新闻媒体说,重建后生态警察的“第一任务”就是加强与莫斯科政府内卫生监察、环保、消防等部门协调行动,在警察系统中,要特别注意与交通警协调行动,并强调这是生态警察做好工作的关键。显然,这是从上次生态警察被解散得出的经验。此外,巴卢达局长还强调,生态警察还将对偷猎者进行“武装打击”。
为使社会能对自身的工作进行监督,生态警察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公布了生态警察的执法内容、执法依据、处罚权限、罚款数额及投诉程序和电话,进一步拉近了生态警察与公众的距离。
警员成分的变化也一改生态警察只抓盗伐林木案件的“森林警察”形象,在“让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口号下,生态警察加强了对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保护。为此,在生态警察的装备中,还新添了可以随时对水源和空气进行取样化验的便携式检测箱。人员和设备的更新拓宽了生态警察的工作范围。如2003年7月,在内务部其他警种及莫斯科燃料能源监察局的配合下,生态警察对莫斯科州内盗窃、非法加工和出售石油制品的行为进行了集中整治。此次行动共查明偷盗、非法加工和蒙骗消费者的案件2千余起,捣毁了一批地下炼油厂,没收了约值3亿卢布的非法石油制品,其中约值1百万卢布的制品是“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的假冒伪劣品;800多人被追究刑事责任,近9000人受到行政处罚。同时,还吊销了120多个生产许可证。据悉,今年生态警察还将与俄罗斯自然资源部合作,对冶金和动力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活动。
显然,通过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重建后的莫斯科生态警察努力使公众相信,此生态警已非彼生态警了。
立法方案难统一
尽管生态警察已遍布俄罗斯全国各地,但其最终的命运至今尚未确定,各地的生态警察仍然是一支游离于正式警察之外的“试建”队伍。与生态警察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相比,立法机关的动作显得格外迟缓。据悉,修改后的《民警法》已增添了民警介入环保的章节,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警察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时至今日,该法的草案在俄联邦各主体仍未取得一致意见。
目前的状况是,联邦主体中有34个表示反对;21个认为必须再作一些修改;只有8个表示完全赞成。看来,正式组建全俄罗斯统一的生态警察仍有待时日。
对俄罗斯来说,建设生态警察是一个新课题。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个警种的作用是可以把原来各部门分散在环保领域的管理权集中起来,并赋予其暴力权,直接进入司法程序。其特点是可迅速地处理原来看似棘手的破坏生态环境案件,防止环境在久拖不决的处理过程中进一步恶化。但环境又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某些破坏生态的行为往往是人与环境争夺生存空间的结果,所以必须要有较完善的制度将这一合法的暴力控制在社会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在这一点上,俄罗斯表现得也比较谨慎。尽管已有不少人因破坏生态环境而遭到起诉,但最后全都以罚款了事。莫斯科生态警察局局长也在2002年10月向新闻媒体透露,他们至今“还没有把任何人送进监狱”。这大概也是俄罗斯迟迟未正式建立生态警察的原因之一。不过,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俄国内让生态警察尽快“归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有人甚至提出应把生态警察作为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俄罗斯国内舆论普遍认为,是否建立生态警察,关系人类生存的社会需要应是最终的标准。正如俄罗斯法学所一位教授所说:“在对生态警察的投入中,社会应是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