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不着|《上行》:喜剧的奥秘
编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欢迎继续阅读。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惊悚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美国版本的这部《上行》(The Upside)被认为是狗尾续貂,远比不上法国原片《触不可及》(The Intouchables)来得深邃和深情,影评人在北美烂番茄上只给出了39%的新鲜度;可是观众的评分却是高达88%,连续三周盘踞在北美票房前两名,对一部小成本电影,不可不说是个惊喜。但轻松畅快地看完之后,大部分人还会惊讶其荤素搭配、节奏明快、“全程无尿点”,最根本的是喜剧的奥秘。
笑和哭都是人类,或者高级灵长类动物的特殊情感,是机智的表现。笑的理论基本有三种:失谐(Incongruity)、优越(superiority)、放松(relief)。《上行》原型是真人真事,又有很好的改编剧本,但它却放在了美国观众的认知和接受语境中,在角色设定和形象塑造上就刻意强调失谐。白人富翁菲利普搭配黑人混混戴尔;菲利普是个“霍金式”的人物,机智幽默有艺术感,却因为一次跳伞事故永远沦为轮椅客,而戴尔明显四肢发达,却有着街头智慧。电影开场就是一次打赌,开着菲利普的法拉利跑车的戴尔和他赌100美金能甩开呼啸的纽约警车,刚甩开一个街口,却被三四辆警车团团围住。眼看要被拷走,戴尔张口就说你们白人警察不能歧视我黑哥们,我是救你们白人于水火,不是在飙车,而是为了车上癫痫发作的菲利普,这时菲利普完全配合地吐出一些白口水,白人警察马上松绑,为其警车开道。这个诙谐的小骗局开启了《上行》无数的笑点。
《上行》中这样的文化、身份、种族差异的笑点非常多,几乎三四分钟一个,整个电影院笑声不断。戴尔听不懂浴室里德语洗浴提示,结果被“洗车式”冲刷;一口布鲁克林口音喋喋不休的他竟然在尴尬为菲利普导尿的时候,不好意思说出“男人那玩意儿”的单词;菲利普幻想着用大诗人叶芝的诗句去感染女笔友,却被戴尔要求直接上Google去寻人,先看看对方长什么样再动笔不迟。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察觉出一些端倪,《上行》中插科打诨的主要是黑人戴尔,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被文化消费的对象,这难免会让人觉得电影高高在上,拿黑人的语言、背景、阶级开涮。所以电影很快就让戴尔完成自我救赎,和之前破裂的家庭和解,做一个称职负责的爸爸,甚至变成菲利普敞开心扉,重获新生的关键,算是在主题上替黑人兄弟们扳回一分。只是这样难免是一种编剧和导演的一厢情愿。
反观中国很多喜剧,大多走向了闹剧(farce)的死胡同:只会拿无厘头和网络段子缠来缠去;东北话(本山系)就像黑人的语言成为幽默的重要来源,却被滥用。而且我们有时候还会曲解笑的理论,比如拿优越当傲慢,对弱势或特殊群体无情地冷嘲热讽(比如《胖子别动队》),这样的幽默,并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