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国许晴等主演的《老中医》央视开播
写中医,难,现实里的中医从业者常说“十年用药才入门”,可见一斑;写20世纪前半期发生在上海的中医故事,难上加难,复杂的历史格局令一切充满变数。正因为此,类似题材自21世纪以来凤毛麟角。
“上海出品”迎难而上,投入最优质的资源,吸引国内一流班底开展创作。明晚起,由上海儒意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电视剧《老中医》将于央视一套黄金档“开诊”。该剧由高满堂和李洲编剧,毛卫宁执导,陈宝国、冯远征、许晴、陈月末等人主演。剧中时间主要落在1927年至1946年,孟河医派传人翁泉海从常州来到上海闯荡,乱世中,他竭尽所能捍卫、传承、发扬中医文化。
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传奇可分几层讲述:“望”世间疾苦——以多个医案贯穿剧集,抽丝剥茧、辨症施治;“闻”清浊虚实——为国粹医道响亮发声,激浊扬清、正己修身;“问”拓新之法——探究数千年文化在历史转身时的姿态;“切”时代脉搏——透过一群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历史的流变。
现实主义理念先行,力求还原中医的原貌
“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说的便是常州孟河医派所创造的辉煌。其代表人物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崛起于常州,影响辐射全国。这段医家传奇,为《老中医》的源头之水。
剧中,孟河医派传人翁泉海由陈宝国饰演,他博采四家之长,先在孟河开诊,后至上海行医,以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成为一代名医。冯远征饰演的赵闵堂曾留洋深造,医术上可谓中西兼修;而为人方面,却有些心高气傲、投机取巧。许晴饰演的葆秀出身中医世家,后嫁与翁泉海,是个蕙质兰心、坚韧独立的女子。当翁、赵两家的医馆狭路相逢,可预见的既是一番医术角力,也是对本心与欲望、融合与固守的深切叩问。
用电视剧为传统文化写传,并不容易。尤其在《老中医》项目筹备之初,那是个影视圈常被喧嚣声覆盖的阶段。在大IP、流量明星、年轻题材的包围圈里,气质老沉的《老中医》在当时是个“异数”。但高满堂相信:“中华民族的古老瑰宝能长久地滋养人心,迟早会成为创作的主流;现实主义更不会过时,它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创作真谛。”
主创将影视圈的部分杂音抛诸脑后,潜心创作。两位编剧从大量典籍、资料里汲取养分,并三赴常州,探寻散落于300多年历史长河里的孟河医派传奇故事。丰富的积累下,翁泉海、赵闵堂、小铃医等艺术形象应运而生。剧本完成后,现实主义的接力棒传入实拍过程。陈宝国在开机前瘦身12斤,以贴近道骨仙风的人物设定;导演、主演等一同在常州当地中医馆“实习坐堂”,把脉时用力多少、抓药时分寸几何,寻找“入戏”的通道。
2017年8月,《老中医》在上海正式开机。松江盛强基地里,剧组专门新建一栋民居作为翁家主要场所,大到建筑小到家具、器物、饮食等细节,都按严格的年代进行复原。拍摄片场,剧组还请来中医药顾问坐镇,凡与中医相关的情节、台词、药方和器械等,都经仔细把关,力求最大限度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
距离项目筹备已过去五年有余,《老中医》在一个最好的契机开播——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释放着强大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主创们坚持脚踩大地的创作态度,为该剧赋予了一种“古典又端庄”的气质。现实主义,诚不我欺。
书写厚重历史,讴歌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写中医的过程,被高满堂形容为“打开了一座何其壮丽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他说:“中医的魅力上通天文,下至地理,历史、哲学、甚至孙子兵法都有涉猎。”换言之,仅追踪中医单一线索,已能谱出恢弘篇章。
但如同《闯关东》《钢铁年代》《温州一家人》《老农民》等剧中一以贯之的格局,高满堂笔下,人物从不是脱离历史而单独存于世的,《老中医》里历史的表达也占重要一席。
剧集选择1927年至1946年间作为背景,一则彼时的孟河医派确已远近闻名。更重要的在于,那个时间段既是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激荡的年代,也涵盖了中华民族深受战争苦难的岁月。一方面,作为中华文化的古老瑰宝,中医需要应对西医的“入侵”,要在保护传承的同时尝试以开放胸怀接受“中西融合”;另一方面,千百年来从未断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出了坚韧不拔、勤劳守信、宽厚仁爱、不畏强权的民族品格,品格的力量最终使得中华民族冲破至暗时刻,走向了光明的未来。
“任何一个严肃的正剧剧作家,都离不开历史背景。敬畏历史、尊重历史的创作,是老手艺人的情怀。”高满堂说。这也是他与毛卫宁一拍即合的原因之一,后者此前导演过《誓言无声》《平凡的世界》等多部沉甸甸的作品。
作为孟河医派的传人,翁泉海为何会说出“中医不求医治天下之病,但求无愧天下之心”的慷慨之言?嫉贤妒能、品格并不高洁的赵闵堂,为何会舍身取义?而看似柔弱温婉的葆秀,又为何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历史的视角下,这些为中医而生的人物,终究成为了可歌可泣的平民英雄。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