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深观察|“珠峰永久关闭”系误读,但不能再留下灰色地带

观点

2019-02-15 14:18

前两天“珠峰无限期关闭”的消息在朋友圈热转时,我就相当怀疑其真实性。以我对珠峰保护区当地情况的了解,这事儿落实的难度相当高。实际情况是:从2019年起,游客大本营将后撤至绒布寺一带。
很多热爱环保的网友对“珠峰无限期关闭”欢呼雀跃,但此前报道给出的各种理由其实欠缺说服力,因为没一个新问题。老问题不能解决,原因很复杂,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搞定的。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0年代初建立,是西藏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内国际具有相当高知名度的保护区。按照当时的技术规范以及后来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珠峰保护区要划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位于西藏定日县的珠峰主峰周边,作为保护区主要管理对象(高山生态系统),毫无疑问要划入核心区。
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原则上除非经过特批的科研活动,“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但事实上,珠峰保护区建立这么多年来,核心区,包括公众熟知的“珠峰大本营”等地,一直都有人进入,其中有游客,也有职业登山客,两者并不能完全区别开来。这些旅游登山等活动,且不说按照法律不能在核心区开展,就算是在管理最松散的实验区,也需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才能进行。
也就是说,在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后,主峰附近核心区的管理,在相当大程度上长期处于灰色状态。严格来说,《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没有得到执行。
不能说保护区管理机构疏于管理。大约20年前,我带队在珠峰保护区附近科考,误入保护区希夏邦马蜂核心区。保护区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这些来自上级管理机构的“自己人”也毫不客气,连车带人扣下,交涉许久才予放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珠峰周边区域不仅有自然保护区一个身份,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作为世界最高峰,更是登山客不可能放弃的地点。况且,仅以保护来说,从珠峰中国一侧登山的游客远不及南侧尼泊尔上山的人数多。管理涉及的问题,有文化,有利益,有国际影响,环境保护只是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珠峰面临的管理问题是全国数千个自然保护区普遍面临的共同问题。很多自然保护区从规划建立起就有“娘胎里带出的”缺陷。区划设计时充分考虑现实因素,或尽可能理想化划分保护区域,多数情况下都是两难选择。由于中国自然保护区的设置基本遵循国际自然保护地最严格类型的标准,导致现实中很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必然地长期处于“有法未依”状态。
“未依”不是“不依”,是落实起来确实有困难。比如,2018年夏天我去甘肃,在嘉峪关吃宵夜时偶遇一个旅行社经理,对我吹嘘可以从祁连山国家级保护区的各个区域穿越。数省交界之地,要管住,确实太难,哪怕是核心区。
目前大力推进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意在部分解决积弊,但国际上成功的管理体系,多基于独立且有力的司法,以及地方主体性。目前来看,“国家公园”体系似乎还需要拿出更好的破局之策。
珠峰保护区倒是管得住人,了解西藏地形的人都明白这一点,技术上没问题。真要下了大决心,其他阻力也不见得不能摆平。说到底,只要决心够大,不惜代价,投入足够多,全国的保护区都做到依法严管,何尝不可能。然而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牵涉地方具体利益极为复杂,保护本身又是需要财政巨大投入的事业,“不惜代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此前遭误读的珠峰保护区管理机构公告,实际力度并不像外界理解的那么大。短期而言,比较可能也合理的走向,应该是渐进收紧,重点在于人员活动管控而非禁绝。远期而言,管理体系在充分讨论后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