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名校长访谈|复旦附中:建议同学在校每年完成一个“马拉松”

看中国

2019-02-19 07:32

【编者按】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教子使作善也。
当下,中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2014年,上海启动教育综合改革的国家试点,每年都在改革创新中形成新的制度性成果。
新年伊始,澎湃新闻推出《名校长访谈》系列报道,与校长们面对面,听他们讲述最生动的师生故事,传播最前沿的教育理念。


在上海,有这样一所中学,校长建议每个同学在校期间每年都要完成一个“马拉松”。
这所学校就是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被誉为上海素质教育名片的复旦附中。
校长吴坚这样描述他的教育初心:借助跑“马拉松”这样的活动可以打造校园“名人”,不要一天到晚除了“学霸”就是“学神”。努力学习、认真考试永远没错;但是在抓紧读书的同时,不要忘了最不可牺牲的是健康和信念,最重要的是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价值。
吴坚在复旦附中已经工作了三十一个年头,1988年至今,他从普通教师,到班主任、教研组长,后来又担任校长、党委书记,他有一个心愿:希望能为“博雅教育”在当代中国高中教育的有益发展增添上复旦附中的探索印记。“博雅教育”是一种经典的教育思想,这个来自古希腊的术语,历经数世纪,影响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
“博雅教育追求的是全面素质教育,是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人’的教育。我们培养人就要能产生一种良好的延续效应,要构筑影响学习者一生的文化根基。”吴坚认为,好学校最关键的考量标准应当是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关注,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整体架构的核心。

【对话吴坚】


澎湃新闻:让每位同学每年完成一个“马拉松”,如何做到?
吴坚
:我让学生自主设计跑步方案,建议每个同学在校期间每年都要完成一个“马拉松”,可以将时间分配到每天,累进式完成:一个马拉松是42公里,操场一圈是400米,一次马拉松相当于绕着操场跑105圈,两个月共计43天,每天坚持跑两圈半就能完成。一方面,让学生自主设计主题口号和自主规划实施方案,并自觉诚信记录进度,自我督促;另一方面,让参加正式马拉松比赛的教师谈感受,把马拉松的体育精神传递给学生,跑马拉松既不发奖金,又占用个人时间精力,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各行各业人士踊跃报名?同时,需要进行运动技术指导,让学生对于跑步有专业的理解,掌握跑步的正确方法。不要一天到晚除了“学霸”就是“学神”。健康最不可牺牲,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价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
澎湃新闻:学校对老师选拔、学生招生,有什么要求和培养举措?

吴坚:我们要求40岁以下的老师必须在两年当中有一次在大学的培训学习,且要完成大学的考核。这样的培训要求很严格,但也很新颖有效,经常发生教师和学生共同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大学同一间教室里的美谈。截止目前,已经有70多位老师完成了在大学,主要是在复旦大学,也包含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其他的专业大学的学习。老师到大学的课堂中去,直接对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榜样示范。
我们还要求教师到学生生活中去,真心走进学生生活。教师不仅仅是学业成绩的陪练员和记分员,是在真正从事育人工作,和学生一起体味生活的智慧。我们鼓励老师教出学科味,发展生长力,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通过科学而又富有创新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帮助学生成为“博雅”之人。
学校坚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三年成长,更关注其今后三十年的人生发展。

吴坚参加学生成人仪式。孙梦溪 摄
对学生而言,“学在复旦附中”已成为众多优秀初中毕业生向往的目标。能够进入复旦附中学习的学生从基础学业水平而言,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这不等于他们就已经具备了未来国家建设的骨干中坚所需要的素养。在高中这一人才成长的关键期,学校除提供必要的知识学习与智力开发方面的高水准课程外,还需着力建设完善全方位的培养方案,以构筑真正意义上的育人体系。
走在“博雅教育”之路上的复旦附中,也开始了“学院制”探索。学校2018年秋启动了四大学院:望道学院、步青学院、家祯学院、希德学院。
四大学院实施“博雅教育”,侧重文化素养的培育;构筑大学预科课程体系,创设学术氛围;实施菁英学生培养计划,塑造领袖气质;体验课题引领的研究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强调社团活动及学生自我管理,形成书院文化;宿制指导下的全面素质培育保障与提升。

复旦附中与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开启绿色通道合作项目 校方供图

澎湃新闻:

教学如何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对传统教学有何挑战?
吴坚:毋庸置疑,进入21世纪的教育,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然是从工业化向信息化(智能化)跨越的关键期,万物互联、互通、互动的智能化,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代表性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等。
“博而通、雅而正”也在回应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思考。
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和苹果公司总裁库克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当今人类与机器的关系。马云认为,过去30年,我们人类像机器一样地工作,未来30年,将出现机器变成像人一样工作;但是最终应该知道机器还是机器、人依然还应该是人。机器没有灵魂、没有信仰,但人类有灵魂、有信仰、有价值观,人类有独特的创造。库克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很多人都在谈论 AI(人工智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他自己并不担心机器人会像人一样思考,反而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复旦附中第一届创新实验大赛 校方供图

现在的高中校园,已经是21世纪的新一代,“00后”的身上曾被贴上各种标签:“捧着手机的草莓青年”、“网络原住民”,有个性也容易固执己见,有能力也难免不能抗压。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的基因已经融入了这一代人的行为与思想,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表达,也追寻着牢固的价值基座;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世界,也期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能统一起来;他们不会把宏大的词汇挂在嘴边,却也梦想着“诗和远方”的精彩;他们偶尔也会感到迷茫,却始终在探寻“意义”与“价值”的路上一路前行、一路思考。
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既要有“小德川流”,丰富其内在修养,在细节过程上下功夫;也要能“大德敦化”,胸怀世界和未来,树立崇高的理想与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