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画记录女儿成长 画册写满深深父爱




侯荣和女儿侯佳七共同欣赏画册。
女儿出生时的“表情包”,女儿的第一次旅行,女儿与小动物的欢乐互动……
一个个生动逗趣的瞬间被爸爸的一幅幅画作定格。画作中承载着他对女儿浓浓的爱,他说,这是送给自己和女儿的最好礼物。
2月15日上午,走进金牛区营门口街道营门口路社区侯荣的家中,一股文艺气息扑面而来。侯荣出身于美术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绘画。在接触油画的30余年来,他努力研习画技,博采众长,山水、走兽、人物无所不精。他的绘画细腻,尤其对人物表情的捕捉生动传神,落笔有力、用色鲜艳,夸张又大胆。其历时三年为女儿所画的油画作品册《幻真》,更是选用民间吉祥颜色,既保留了传统的写实功能,又勇于创新、风格独特,获得业界广泛好评。
对于侯荣的这份用心,大家都羡慕不已:“非常特别的礼物!”“每一张画,满满都是爱!”
耳濡目染为画痴
刻苦自励结画缘
侯荣自幼受到父亲影响,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绘画艺术,并在初中阶段对绘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父亲为了让他的思维更活跃,并未教导他绘画技巧。他在高中阶段,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一起切磋画技、相互学习。真正开始学习绘画是从侯荣决定要考四川美术学院开始。“那时候下定决心好好作画,文化课学习之余成天和画友一起进行基础训练。静物色彩、石膏素描、绘画创作都是必考项目。”侯荣回忆道,自己接触绘画晚,便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有时在画室一坐就是一天。
经过两年的突击学习和基础训练,侯荣在绘画基本功上有了很大进步,1981年被四川美术学院师范系录取。他说:“绘画技巧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升,从1980年开始,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做基础训练,画风景和素描是很枯燥的,需要极大的恒心才能坚持下来。”
通过在四川美术学院三年的学习,侯荣对国画、版画、雕塑、油画都有涉猎,最终选择了油画作为以后的发展方向。“学油画在那个时候是一种风气,而四川美院的油画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侯荣笑道,“所以学油画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毕业后,他被分配至到德阳一所大学教美术,但稳定的职业却让他没什么兴趣。就在这时,侯荣的老家绵竹开始了“恢复年画”活动。在稳定的工作和自己的艺术追求中,侯荣毅然选择了后者。在绵竹年画博物馆工作三年后,他于1987年来到四川美术出版社任职。
“就算在其它绘画领域工作,我也从来没有一刻放下过油画。”侯荣说,在业余时间,他不断练习油画,并于1991年获得了参加博雅全国油画大赛的机会,画作《蓝天白云》和《老店》分别斩获金奖和优秀奖。
画出女儿的成长
艺术生活相融合
2008年,侯荣的女儿侯佳七出生。他便以女儿为题,画了六幅表现幼儿的作品,每幅作品由20多个头像构成。在单色背景上呈现孩子的多种表情和姿态。在绘制这几幅作品的过程中,侯荣产生了创作一批表现孩子与自然结合的系列作品的冲动。于是,从2011起,他便以女儿的日常生活为素材作画,在创作期间拍摄了上万张照片,精心挑选出40张用油画记录下来,并在2014年正式出版。
决定为女儿制作一本油画集后,侯荣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捕捉了不少女儿生活中真实的模样。“艺术取材于生活。”侯荣指着其中一幅画道:“这幅叫《共醉》,是我和女儿一起去青岛海洋博物馆,她在甲板上跳舞的时候拍下来的。背景是一只正准备展翅起舞的鹤,与女儿的动作遥相呼应;这幅作品叫《非识》,是女儿戏水的动态图,为之配上一只觅食的鸡,两个完全不同场景的画面便被串联在了一起。”
在翻看《幻真》这本画册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其中的色彩搭配,在侯荣的画笔下,女儿的皮肤变成了蓝色、母鸡的羽毛变成了绿色,亦或是整个画面呈现出红色。“人在观赏一幅作品时,最先形成深刻记忆的是对色彩的记忆,其次才是形,以及构成形的种种细节,譬如动态、表情等。第一记忆的色彩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这正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民间艺术的强项。”侯荣解释道,“这些色彩都是民间的吉祥色,是积极的,喜庆的。这种表现方法是经过千百年民间艺人的创作实践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内涵和审美取向最直接的表达。”
“我一直遵循真实和真诚的艺术原则,画有意义和熟悉的内容。创作中,一旦感觉吃力、无愉悦感甚至痛苦便住手。”这是侯荣的创作心得和对油画创作的看法。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市美展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他说,历时三年的《幻真》系列作品的创作,是艰苦而寂寞的,只有对艺术的纯粹的坚守和对生活有意的捕捉才能完成。上万张照片、不同场景的素材结合、40幅作品呈现是对人的意志力和信念的极大考验。《共醉》、《归念》、《藏香》、《本相》……这一个个颇具深意的画作名称,不仅体现了一位油画艺术家的脱尘格调,更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女儿情深意切的爱意。
女儿爱画身边事
艺术家风三代传
1986年,侯荣参与四川“红黄蓝油画展”;1993年,参加“博雅油画大赛”,作品《蓝天白云》获得金奖,作品《理发店》获得优秀奖;2004年,参与首届中国美术出版界美术家作品展;2014年在成都举办了“侯荣艺术之旅——寻找画中人”……
“不是每个艺术家的所有作品都能超越时代。至少,我愿意享受这样一个过程,做一个传统和未来之间的击鼓传花者。”侯荣对于艺术的见地十分透彻,也因此影响了女儿。“这是我从小到大所有的绘画作品。”11岁的侯佳七告诉记者,在爷爷和爸爸的影响下,她幼时就对绘画充满兴趣,如今作品已画满了五、六册,还经常在速写本上画经历过的事、看到的风景。“目前,我暂时不打算教她系统地绘画,让她自己摸索,慢慢来。”侯荣说:“我的教育反而会让她的思维禁锢在一个框里,所以我让她自由发展,等以后她真有兴趣了再说。”
值得一提的是,侯佳七还给爷爷奶奶布置了“家庭作业”,从2018年10月开始,侯佳七每周都会给爷爷奶奶出一道绘画类的“考题”,并给他们打分。“不管是画自画像还是画家里的小物件,,爷爷一直都不及格呢,!”侯佳七翻开爷爷的作业本,十分认真地写上“分数”,一旁的侯荣看这女儿,脸上挂满了笑意。四处贴着的画作、女儿青涩的作品、画了一半笔墨微干的油画……侯荣家中随处可见艺术气息,或许绘画的故事还会延续,数十年后再向大家娓娓道来……
华西社区报记者 胡慧媛 实习生 胡雅茜 摄影报道
来源:华西都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