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基础教育成果斩获两项国家级大奖
渝中基础教育成果斩获两项国家级大奖
①柬埔寨王国官员来访巴蜀小学
②小小呼啦圈,舞出大精彩
③动手动脑创意多
④学习剪纸艺术,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日前,渝中教育捷报频传:巴蜀小学申报的《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荣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巴蜀中学申报的《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立体式育人模式建构》荣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特别是巴蜀小学成为该奖项设置以来,全国唯一一所获得特等奖殊荣的小学,实现了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
据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最高级别的业务类奖励,代表了目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巴蜀小学和巴蜀中学双双斩获重磅荣誉,足以彰显渝中教育的丰厚底蕴。
此次双喜临门并非偶然。这得益于近年来渝中区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给学校引方向、搭台子、添动力,实现了以课改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形成了全区教育百花齐放的生动景象。
做好顶层设计
课程体系构建 推动学校特色优质发展
1月3日,渝中区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试点校终期考核评估顺利举行。考核评估组深入渝中区8所课程改革实验试点校,听取各校的总结报告,并对各校后续课改工作的开展进行细致指导。
早在4年前,渝中区率先启动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引领8所学校通过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推进课程管理评价改革等课改探索。
“课改的重要目标就是为了提高育人质量,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渝中区相关负责人强调,基于统一认识,各个学校进行了深刻思考、实施部署。
巴蜀小学负责人强调,教育始终离不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巴蜀小学秉持“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教育理念,将“全人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开启新课程改革。
为此,巴蜀小学从儿童出发,确立了“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课改路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构建的“333”律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基础学历课程、生活实践课程、校本特色课程”3类课程,聚焦课堂整体育人,达成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个学校所有的培养目标最终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巴蜀中学负责人介绍,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大胆创新构建了具有“131”校本课程体系,即在高中3年内,修习体现学校办学思想的人文课程(必修)1门,保障学生全面成长的人生课程、科学课程、健康课程(限定选修)各1门共3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自主选修)1门,这一改革在重庆市乃至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课程理念、课程体系的构建基础来源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这在渝中区各个学校中有着广泛的共识。
在“人和教育”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人和街小学确立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人和特质的少年”的学校育人目标,并将“人和特质”聚焦到学生发展需要的和德、和健、和雅等六大特质。“六大素养实现了与‘人和六质’的有机结合。”人和街小学负责人表示,它一方面与国家教育方针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一致,是关键能力目标体系在学校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则融入“人和”办学思想,奠定了人和街小学育人体系的文化根基。
“我们深刻体会到课程是学校改革的良方,教育机会寓于课程之中。”中华路小学负责人表示,学校探索的“公民素养教育”课程一方面是对学校办学历史和传统的凝炼,另一方面是对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宗旨的反映,这种探索本身也弥合了社会发展对于公民及其素养要求的一种期待和诉求。
渝中区从政策领航、专业指导、资源提供等方面,支持区内各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展课程改革,激活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原动力,让区域教育持续绽放出蝶变之美。
创新学习方式
处处皆课堂 让成长无处不在
新时代对人才有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未来的学校,当课堂由现在的班级转变为学习者的研究室时,学习的组织形式发生变革,学生可以越来越多地选择弹性课程和个性化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形态……”早在数年前,巴蜀中学就敏锐地捕捉到未来学校的变革趋势,大胆在音乐、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全面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图片处理》《趣味编程》等多样性课程满足了学生发展特长和兴趣爱好的需要。
“选课走班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教育。”渝中区教委负责人表示,它可以给学生最大化的学习自由选择权,真正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渝中区不仅选课走班改革越来越普遍,按课程本身特点而定的大小课、长短课探索也多点开花。
人和街小学在选修课的安排上,既推行学生自主选课,又实行“大小课”、“长短课”相结合,让课程设置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大坪小学开设了《3D虚拟打印》《国学》等几十门课程,开辟出校本课程选课系统,分阶段实行学生“自主网络选课—自觉走班行课”,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
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广泛应用,学校如何应对新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
巴蜀小学早在2001年就开启应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方式,结合互联网技术,学校开发了律动课堂数字观测平台,即时生成教学过程的全息数据,为精准教学、因材施教提供参考。“巴蜀榜样章”与新技术结合,更是得到优化。2017年该校与高校合作,引进“脑科学”测查进行评价工具创新,创建了专用测查教室,设立“重庆市素质测评中心”,开启了信息化教学新生态。年前,该校申报的“泛在课堂实践研究共同体”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2018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
不仅如此,渝中区甚至还将课堂延伸到校外。随着“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等政策法规的出台,渝中区着手如何加快研学旅行的课程化转变,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鼓励中小学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行走在各具特色的文化大课堂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年,人民小学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把课堂搬到了校外,让孩子在旅行中学习。活动中,大家参与各个环节之中,完成绣香囊、木工制作、传统扎染,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将校内学科教育的知识与研学相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渝中区还大力推行家校共育,将家长资源引进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共同培育学生,同时为学生搭建自主创新的平台,让学生更自主、个性地成长成才。
丰富课程路径
课程综合化改革让学生全面发展
面向未来,学校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重构课程,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营养?
人和街小学的做法颇具启示。在“开心厨房”课程上,学生个个变身“大厨”,番茄炒鸡蛋、牛肉烧萝卜等菜品做得有模有样;“信息技术与生活”课程则教会学生运用3D软件设计装饰房间,螺旋式的楼梯、粉红色墙壁的卧室等各种各样的装饰,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人和街小学的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都不是独立的存在。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规范性的基础上,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将三级课程分类统整起来,更好地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提高育人效果,渝中区各个中小学纷纷行动起来,探索课程综合化实施路径,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以走在全国前列的巴蜀小学为例,学校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强调了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及其校本化实施的必要性。一方面,依托学科自身的融会贯通,强调学科课程全面育人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跨学科学习,实现全方位的整体育人功能。
“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各个学校在尊重和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找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路径。”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课程综合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在渝中区看来,实施课程综合化的关键因素在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和推动者,为了让改革落到实处,每一位教师必须得到发展。
如何才能激活教师力量?渝中区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点,强化经费保障、创新教师培训、搭建名师成长平台,用系统而全面的教师人才发展规划,打造拔尖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渝中区借助现有的28个名师工作室和特级教师工作室,吸引青年教师332人参加研修学习,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目前全区市区级骨干1000余人,名优教师整体数量在全市领先。
在引领教师成长的同时,渝中区加快区域改革步伐,借助集团化办学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促进了学校的优势互补,通过加强集团内的校际沟通,使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更加畅通,大家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系列的学习、交流让老师真正明白,跨学科的融合不是为融合而融合,不是不同学科的随意拼凑和混搭,而在于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围绕核心素养落地,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综合育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渝中区孩子在综合性学习中成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找准评价标尺
科学评价 助学生个性地成才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那么,学生的潜力能不能做评价,该如何科学评价?
巴蜀小学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近年来以评价协同课程改革,建立起了“学力、活力、潜力”评价体系,“乐评嘉年华”主题情景表现性评价模式,以及配套的评价手册等工具,综合评价学生成长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与否。一张试卷考所有学生的时代早已经过去,眼下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强调。渝中围绕评价改革这一关键环节,积极引导全区各中小学课程评价从内容、形式的“多元考察”出发,对学“红苹果代表正直、热情、活泼、张扬,黄苹果代表灿烂、注目、明快、辉煌……”这可不是挑选水果,而是大坪小学根据五大课程群的学生素养培养指向,用五大主色系的“五色果”作为其评价体系。每一种颜色代表一个课程群,赋予其相对应的意义,制定纵向发展的三个层次的指标。同时,学校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方式,既有书面评价、考核评价,又有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既有定性的评价,也有定量的评价,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得到最合适的成长。
人和街小学在多元评价上构建了“四位一体”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模式,即“课中学-课外练-活动中用-竞赛中提升”,评价内容不单指学生学业水平,更加指向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水平,实现了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多元综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本着“多一门课程,多一个平台;多一项活动,多一个舞台;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的课程评价态度,四十二中把学生的身体状况和体锻技能、学生在校所获得的艺术享受和艺术教育等都纳入评价的视野,用多元评价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评价促成长,以评价促发展,渝中区持之以恒地在实处、细处、深处发力,令全区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何霜 姚兰 图片由渝中区教委提供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