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唯改革者进 唯创新者强——记中车集团总经理孙永才

财经

2019-02-18 09:27

1978年-2018年的40年,改革开放的壮丽画卷铺满神州大地。这期间,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40年波澜壮阔的时代篇章中。回望40年,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从5.17万公里增长至12.7万公里,高速铁路从零跃升至2.5万公里,从普速列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轮轨延伸之处,时空距离尽数缩短,人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国家经济版图不断被重塑。“正是改革开放赋予的创新潜能,让我们在发展道路上不断刷新中国速度的奇迹。”作为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复兴号’高速列车研制的主持者”的中国中车总经理孙永才参与和见证着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恢宏变迁。


激荡热土:奋斗浇灌轨道交通装备梦想

改革开放之初,“产业报国、装备强国”成为一代铁路人的共同梦想,但这条道路并不平坦。唯有敢于突破和创新的国度,才是充满希望的热土。

1987年7月,23岁的孙永才大学毕业,要从长春乘火车去大连机车车辆厂报到。600多公里的车程,绿皮车“晃”了足足14个小时,“慢、热,心里头就焦躁,那时候就在想我们什么时候能坐上更快更舒适的车。”孙永才说,30多年和行业的缘分,关于车的梦想就是在那个时候扎了根。

1997年,中国铁路跨世纪大提速的序幕正式拉开,从“大重量、高密度、中低速度”到“快速度、大重量、高密度”,中国铁路发展迈入全新时期。在时任工厂副厂长的孙永才的带领下,工厂引入国际先进的高新技术和数字化加工设备,向着内燃机车技术改造和电力机车转型升级阔步迈进。不到3年的时间里,首台韶山7E型交直流机车、首台时速120公里货运交流电力机车及“金轮号”、“普天号”内燃动车组在这里诞生,创造了让外商吃惊的“中国速度”。

2004年初,国家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迎来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历史契机。此时作为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主管副总经理的孙永才意识到,一个大有可为的春天到来了。

惟其艰辛,方显勇毅。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孙永才深深知道,企业要实现长期发展,引进技术与外方实现合作共赢只是第一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是关键。5年时间里,在原铁道部的指导下,他带领技术研发团队,联合铁路局和科研院校,投入“大功率机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究”项目,在大功率柴油机、牵引变流装置等关键技术领域联合攻关。至2008年,大功率交流内燃机车、大功率交流电力机车两大技术平台先后落成,我国机车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时至今日,机车在我国客运、货运领域持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4年4月,一列由4台电力机车牵引、编组320辆、满载3万吨煤炭的试验列车在大秦铁路完成运营试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仅有几个掌握3万吨铁路重载技术的国家之一。在孙永才等铁路人的努力下,我国铁路重载运输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驱动创新:投身高铁飞驰的黄金时代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时至今日,中车已经形成了包括高速动车组、机车、客车、货车、城市轨道车辆在内的完整的产品谱系,能够充分满足全球轨道交通不同模式、不同运量、不同环境的运行要求。“中车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核心支撑就是创新,创新强则企业强。”孙永才说。

2008年,原铁道部与科技部联合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中国高铁进入全面自主创新的黄金时代。

时任北车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的孙永才,投入到新一代CRH380高速动车组的研制工作中,这是一项没有任何国内外经验可借鉴的庞大工程。2008年,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并计划在3年后开通运营。世界首条时速350公里速度等级的高寒高速铁路——哈大高铁也处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CRH380将作为两条线路运营的主力车型,其研制可谓难关重重。

为推进CRH380动车组的研制,孙永才提出“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理念,搭建起“两厂三地”协同创新模式,25所重点高校,11所一流科研院所,51家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和上万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国家级研发团队,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难关。

2010年5月,CRH380高速动车组惊艳问世。试验结果表明,动车组在运营速度、安全性、舒适性和节能环保等指标满足设定的顶层技术指标要求,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其中CRH380BG型动车组攻克六大关键抗高寒技术,成为世界首列在-40℃环境中以时速300公里等级运营的动车组。“协同创新”成为经典的集成创新模式,在国内甚至中俄高铁等海外项目的研发中屡建新功。

“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要不来的,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孙永才说。

2014年,在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牵头组织下,中国中车首次以中国标准为主导,按照正向设计思路,以自主化、简统化、互联互通、技术先进为目标,开启了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发工作。孙永才再次参与到“复兴号”研发“联合战舰”的组建和统筹工作中。

“复兴号”的研发联合了众多科研机构、高校、国内企业,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放、协同、一体化、全球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期间,孙永才组织研发团队在掌握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和十项配套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和世界性难题。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复兴号”问世。经专利审查,中国标准动车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以时速350公里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在2018年5月两院院士大会上,“复兴号”高速列车更是被称赞为“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改革先锋:为企业发展打造强力引擎

2008年,国家批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

乘着铁路事业发展的东风,中国南车、北车紧锣密鼓筹备A股、H股上市。时任北车总工程师的孙永才被委以重任,“让投资者充分相信我们的技术实力,相信我们有广阔的市场前景。”A股、H股上市的成功让孙永才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成为深化基础性关键性领域改革的重大命题。2014年下半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的领导下,中国南车、北车重组整合工作拉开帷幕。

“这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跨国企业的里程碑,将有利于国资增值、国际竞争和国力增强。”孙永才忆及重组往事时说。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孙永才与筹备组成员认真研究国内外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法规与诉求,与中铁总反复磋商技术、市场相关事项,细化重组整合方案,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对等合并”的重组方式。

2015年6月8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沪港两地鸣锣上市。9月28日,中国中车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历时将近一年的重组工程圆满竣工。“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跨国经营、全球领先的一流企业集团!”中国中车一成立便宣告了发展定位,承载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向世界梦想的“巨型航母”正式扬帆起航。

放眼全球:做“走出去”的先锋

目前,全球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超过140万公里,铁路领域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入。仅2013年以来,已经与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欧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重要合作意向。40年间,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在国际化道路上,中国铁路正实现着世界瞩目的飞跃。

让中车从产品供应商跃升为以高端装备为核心的全价值创造者,实现从“走出去”、“走进去”到“留下来”的转型,孙永才深知这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涌之下,资源处于大流动、大调整、大聚集的状态,拥有整合和集聚全球资源的能力,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

孙永才将中国中车的国际化战略定义为“产品+技术+服务+资本+管理”五要素合一经营模式。澳大利亚墨尔本地铁项目正是中车在发达国家实现由产品输出向五要素综合输出的典范。

2016年11月,中国中车与澳大利亚唐那集团(DownerGroup)、普莱纳里集团(PlenaryGroup)等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以PPP模式中标澳大利亚墨尔本高运量地铁项目合同,总金额达20亿美元。该项目是政府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铁车辆采购项目,同时这也是一次地方政府、民众、地铁运营商、地铁制造商、地铁维护商、融资方等相关各方共赢的合作,被公认为中车海外转型的典型案例。2017年11月,中车在墨尔本设立亚太总部和分研发中心,“走出去—走进去—留下来”再次迈出坚实的一步。

“本土化制造、本土化采购、本土化用工、本土化维保、本土化管理。”为了更好地输出中车方案,孙永才近年来持续推进“五本”模式建设。在马来西亚、东盟、美国、土耳其、印度等国家和地区,CRRC制造基地拔地而起,带动了当地就业和产业链的完善;为麦加朝觐提供“5+2”、白加黑,7天168小时“不打烊”的运营保障;为巴西、阿根廷、埃塞俄比亚提供极具人文关怀的定制化产品……“我们输出产品,也输出服务、输出技术、输出管理、输出文化,实现中车和当地的共赢共享。”

目前,中车产品已经服务至全球六大洲104个国家和地区,基本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83家境外子公司和15家境外研发中心,83%拥有铁路的国家都运行着中车的产品,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逐步增强,国际经营能力稳步提升。(记者 樊曦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