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浙”里正当时:去博物馆看“活”文物 到红色景区做小导游
2019-02-16 10:4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郭婧 蔡缨苏
去年7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旅游局等10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出台。在有关部门推荐、审核、实地踏勘、专家评审等基础上,54家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入选名单。这54家入选单位包含作为世界之窗的博物馆、记录峥嵘岁月的红色景区,以及寓教于乐的名胜风景区。类型多样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也反映出我省正多维度多方式探索研学旅行。
让历史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发展反哺文化建设
在本次公布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中博物馆占据七席。七家博物馆中,除了综合类省(市)立博物馆,更多的是深耕某一领域的专业性博物馆。现如今,博物馆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看图片听讲解的空间。
位于整体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试点--杭州市上城区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是许多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古今中外的纺织服饰历史文化汇聚在这个五公顷的空间里。访客们可以在这间全国最大的纺织服饰类专业博物馆内,用巧手印染一块独一无二的画布,在丝路之夜看一场来自法兰西的时装秀,在非遗展厅感受古人的智慧结晶。“我们希望借助多种有趣的形式内容,让历史文物‘活'起来。”中国丝绸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楼航燕谈道。
博物馆是展示大千世界的窗口,也是知晓古今的通道,在每个中小学生感知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影响。现如今,随着“文化浙江”的建设,博物馆发展已越来越注重“文化里子”,用趣味盎然的科技手段取代形式单一的展示讲解,将新奇独到的时尚元素融入沉稳厚重的传统历史。博物馆每“盘活”一件文物,就在中小学生间多传承一项文明,同时也推动“文化浙江”建设更向前一步。
中国丝绸博物馆 图源:视觉中国
用稚嫩童声延续红色记忆
让爱国教育不再格式化
在王村口的大街小巷,常常会遇见一群戴着红领巾、穿着红军服,领着游客们参观革命遗址的“红色小导游”。这群小导游,来自王村口镇中心小学。“红色小导游”项目走过了17个年头,彰显着这个红色教育研学基地的亮人成果。
以王村口镇中心小学为核心的王村口红色教育研学基地是此次入选的54家单位中唯一的小学研学基地。据了解, 2018年遂昌全县共接待研学活动学生约13000人次,其中王村口红色教育研学基地接待约5000人次。
王村口镇发挥其自身红色文化的先天优势,借鉴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模式,培育制定了专属于自己的一套研学方案。据遂昌县史志办副主任王俊杰介绍,王村口目前针对于中小学生的研学项目注重于体验。在课程上,形成了“理论+现场+体验”的课程教学模式,让故事更生动、让实践性更强;在活动上,穿军装唱红歌、“红色少年”评选、“红色文化节”系列活动的举办都让学生们在身体力行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红色精神的洗礼;在结合上,王村口将“红色文化”和“绿色美景”深度整合,用文旅融合的思想,将红色基因显形于外、内化于心。
每一个父母都该让孩子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而除了死板的说教,让孩子亲身体验也是这类研学基地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像王村口这样的红色教育基地浙江省还有很多,跳出固有模式、让红色旅游不再“格式化”,这也是54个研学基地入选名单中“红色”频闪的意义吧。
王村口镇 图源:遂昌旅游
吟山诵水化身“诗仙”
让风景名胜烙印孩子心间
除了博物馆与红色旅游景区,不少融入绿水青山、文化遗产与地域风情的名胜风景区也入选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坐落于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的天台山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旅行基地也在本次名单中。
区别于穿古装、上国学课堂等同质化的研学景区模式,天台山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旅行基地特别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因地制宜开发了唐诗品鉴、唐诗拓印等课程,以及唐诗农耕冬令营等研学产品。经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唐诗研学热潮吸引了来自杭州、嘉兴、温州、丽水等地的中小学研学团队。
如何将文化与风景深度融合,天台县思路清晰,“我们在石梁、琼台等景点改造提升中植入了唐诗文化,未来还将把石梁镇打造成唐诗主题的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天台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型过程中,不少风景区同天台山一样走上了开发研学产品的道路。寓教于乐的游玩模式,让秀美的风景不仅流于人们眼中,更存于心间。文化研学赋予绿水青山更高的价值,也让风景名胜更具影响力。
以上三种不同类别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仅仅是浙江在研学旅游探索与“文化浙江”建设中的小小缩影。2019年是文化和旅游工作进入全新发展时期的一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也将成为文化与旅游的重要载体。
天台山 图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