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中国养殖水产品总量超捕捞量,世界唯一
于康震表示,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解决城乡居民“吃鱼难”、保障优质动物蛋白的供给、降低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利用强度、促进渔业产业兴旺和渔民生活富裕等等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比如,稻渔综合种养、近海立体生态养殖等开展得如火如荼,世界上最大的全潜式大型网箱“深蓝1号”在山东成功建造并下水,开始进行三文鱼的养殖,目前进展很顺利。
同时,于康震强调,国内的水产养殖业面临也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养殖水域周边的各种污染,严重破坏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使水产养殖水域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渔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从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水产养殖布局不尽合理,如部分地区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水库、湖泊中的养殖网箱网围过多过密,而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间(如深远海、水稻田、低洼盐碱地等)却没有开发或者开发利用很不够;一些落后的养殖方式亟待转变等等。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于康震介绍,近日出台的《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同意、专门针对水产养殖业的指导性文件,共8个部分、26条具体的政策措施,围绕科学布局、养殖方式、生产监管等多个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
2016年起,农业农村部启动了新一轮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的编制工作,要求各地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依法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允许养殖区。于康震表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产养殖业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一个基本依据,不是产业规划,而是渔业法规定确立的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空间规划,不得以产业发展规划替代空间规划。在《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目前主产县规划编制已经基本完成,77%的主产县政府已经发布了规划。
对于社会关心的水产养殖的环境影响,于康震表示,有一些地方水产养殖与水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是太好,发生了水产养殖污染环境的事情,在个别地方甚至还比较严重,但现在养殖水产品在内的水生生物是整个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两者要和谐,失调就可能出问题。并不是所有水产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都会对水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只有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饵型养殖方式才会对环境有比较大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相反,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对水生态环境还有净化修复的作用。
于康震介绍,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水产养殖排放量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来计算,占农业排放量的4%。水产养殖污染物大多为氮磷等有机物,主要是造成水域环境的富营养化,对水体的影响总体不是很大。另外,国内海水养殖中,贝藻类以及淡水养殖中的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都是不投饵型的水产养殖品种。其中,贝藻类占海水养殖总量的83%,滤食性的鲢鳙鱼类占淡水养殖总量的25%。这些养殖品种都对环境有着良好的净化修复作用。在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重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都通过投放鲢鳙鱼这些滤食性的鱼类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