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温和可控 宏观调控更加灵活
本报记者 倪铭娅
国家统计局15日将公布1月物价数据。综合国内外因素看,全年物价有望温和运行,通胀压力较小,为宏观政策调控提供空间。
市场人士表示,受春节临近因素影响,1月食用农产品价格出现小幅回升,国内成品油价格小幅上调,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回升。综合判断,1月CPI同比涨幅略有反弹,可能在1.9%至2%。
世界银行日前对全球通胀预期上升提出预警,认为全球“低通胀时代”将在今年结束。然而,今年我国物价料继续保持温和态势,全年通胀压力不大。
首先,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物价的拉动作用减弱。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不再依靠粗放式投资拉动,投资增速将继续在低位徘徊,投资对价格上涨的拉动力减弱。消费需求稳中趋缓,消费品价格上涨缺乏动力。
其次,流动性抬升物价的可能性低。一是在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以及严控金融风险背景下,当前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下降,M1、M2增速均处于低位;二是今年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市场流动性有望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内,流动性抬升物价的可能性低。
再次,PPI向CPI传导压力明显减轻。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已开始回落,输入性通胀压力减小。在国内外需求放缓、上游生产端产品价格回落的背景下,今年PPI将明显下行,个别月份可能出现负增长。
最后,从CPI的食品项和非食品项看,也不会促成通胀。就食品项而言,影响食品价格上涨的最大因素是猪肉。虽然目前猪肉价格开始回升,但猪周期波动已经放缓,难以对物价走势形成根本性改变。非食品项方面,国际原油价格开始回落,燃油类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在高基数及医疗服务改革推进的影响下,医疗服务类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在房地产调控不放松的背景下,居住类价格不会出现大幅上涨。整体而言,非食品价格运行相对平稳,整体涨幅可能略有收窄。
此外,翘尾因素不支持CPI大幅上涨。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测算,今年CPI翘尾因素平均在1%左右,如果新涨价因素较弱,全年CPI平均涨幅可能低于2%。
在物价温和运行且通胀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宏观政策调控将更加灵活。未来稳健货币政策将松紧适度,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有望保持合理增长。融资结构、信贷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进一步疏通,资金将更多流入实体经济。积极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有望加快实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及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将进一步增加,补短板领域投资将得到重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