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人物丨90后设计师转行成酷炫地铁“大家长”

独家观点

2019-02-14 11:11

2019-02-14 07:4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见习记者 沈听雨 通讯员 沈炳

柯志平在驾驶室。浙江新闻客户端拍友 吴杨盈 摄

“一年前我未曾预料到,如今会每天开着地铁,在杭城穿梭。”90后艺术生柯志平笑着说。毕竟,从设计师转行成为地铁2号线驾驶员,职业跨度有点大。

谈起转行原因,柯志平挠了挠头说:“有次坐地铁时,看到了招聘广告,觉得地铁司机还挺酷。”

听起来有些随性,可是柯志平开起地铁来,却相当的专业。不仅如此,他还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杭州地铁的点滴日常。

烂熟于心随机应变

驰骋无数公里,运载万千乘客,地铁司机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性。柯志平说:“得经过半年的理论培训和故障处理学习,才能获得上路资格。”

柯志平画的杭州地铁系列图。

六年级开始学素描,大学读视觉设计,看上去与地铁驾驶都不搭。在培训初期,非专业出身的柯志平每天接触信号、电路、零件维修这些陌生的字眼,“开始的时候头都大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不懂就下苦功夫。凭着不服输的劲儿,他每天晚上抱着两大本教材啃。驾驶室电器柜上的几百个开关分别控制什么?碰上车门打不开的情况怎么办?车厢里出现意外怎么处理?这些知识,他一遍遍琢磨、反复记忆,要求自己做到脱口而出。

要做到面对故障及时应变,后续的积累也很重要。柯志平告诉记者,每个月,他们都要参加理论考试和故障应急考试,让这些知识点烂熟于心。

现在,说起杭州地铁各条线路特别是2号线的情况,柯志平对答如流。“坐地铁时,只要看到车开进来的状态,就知道这辆车是用哪个模式在开。”

事无巨细都要负责

纸上谈兵终觉浅,实战才是真考验。第一次进入驾驶室,手握启动杆时,柯志平才切身体会到什么叫“手柄轻四两,责任重千斤”。

地铁2号线完整开一趟,约77分钟,其间需要全神贯注。”柯志平说,不仅要随时注意车辆信号信息、行驶码数、故障预警等,还要通过监控关注车厢乘客的情况。同时,隧道里前方轨道附近有没有障碍物,也要时刻紧盯。

“开车时,精神要高度集中,喝口水都是安全的妨碍。”

有一次到站后,他发现所有车门都无法打开。“这时候,慌张是大忌。”他逼着自己冷静下来,一步步按照故障应急处理操作。一般的小问题,最好能在20秒之内解决,这样不会耽误乘客正常出行,地铁也能按时运行。

“只要上了地铁,我就是大家长,事无巨细都要负责。”柯志平说,看到车厢里有乘客打架,就要及时用广播通知地铁安全员;碰上乘客晕倒,就要第一时间告知调度员。

早晚高峰和节假日,工作节奏最为紧张。“因为人多,车门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关闭,这时就需要驾驶员的判断能力。”每次遇到大客流,柯志平都要实时关注上下客情况,避免关门时夹到人或物。

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呼唤应答保安全。每次地铁到站后,司机还会下车进行“手指口呼”作业,这是地铁司机的规范行为,也能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

“手指口呼”,就是指地铁到站后,司机下车把食指和中指并拢,指向车厢门和屏蔽门,大声口呼“车门开启”。等到乘客上下车完毕,司机还会紧盯车门和屏蔽门间的缝隙,大声口呼“空隙安全”。

通过这一次次的“手指口呼”作业,可以让地铁司机在长时间单独行驶中,不会因枯燥和视觉疲劳产生倦怠。同时,还能确认车门和屏蔽门的缝隙中,是否有异物掉入,确保行车安全。

柯志平做过计算,列车司机驾驶地铁往返,每天平均要做上百次的“手指口呼”。

每天重复上百遍同样的动作,全程都只有自己一个人盯着黑黢黢的隧道前进,柯志平却乐在其中。他说:“在隧道里开地铁,就像开着时光机。”

于他而言,这份工作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将不同的乘客平安送抵他们的目的地。

柯志平画的杭州地铁系列图。

画笔记录工作点滴

成为地铁司机后,常常有人问柯志平:“地铁还需要人开?”“地铁是怎么被塞进去的?”

他发现,虽然地铁已经成为市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但还有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它。

柯志平画的杭州地铁系列图。

柯志平决定,用画笔记录自己的工作轨迹--

隧道中,地铁驾驶员正开着一辆空车在轨道上行进。原来,这是凌晨4时许出发的压道车,它的任务是检查轨道线路是否安全。开启这趟地铁,是属于驾驶员一个人的孤独奋战。

车库里,地铁驾驶员正仔细检查车底设备。柯志平说:“这是值早班的司机每天开车前做的工作,保证万无一失。”

派班室内,地铁驾驶员人手一本司机日志,正在做工作交接。日志上,写满了当天行车线路中的注意事项,哪段需要限速、哪里可能出现故障,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

“现在还觉得这个工作很酷么?”记者看着这些用彩色笔记录下的点滴画面,问柯志平。

“当然!加入杭州地铁,我一直觉得很骄傲。”

如今,杭州地铁的工作人员中,大部分都是90后。他们怀揣热情、肩负重责,让这座城市的人感到安心和温暖。他们赋予了“地铁”这个冰冷而坚硬的名词以活力和温度,使地铁真正成为城市的大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