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新中国体育求索者|郑凤荣:她为中国田径拿下第一个世界纪录

文化娱乐

2019-02-13 17:50

【编者按】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
在这70年里,中国体育健儿披荆斩棘、星夜兼程,无数次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无论“乒乓外交”还是“女排精神”,体育早已是新中国的象征之一。
在这个新春佳节,我们回溯历史,寻找那些中国体育典型的人和事。他们是中国体育的改革者、创新者、坚守者、求索者。
他们和新中国体育共同成长,他们的经历也是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宝贵财富。
今天为大家带来——中国田径元老,郑凤荣。
过去10年间,聊起中国田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似乎都出自短跑,从刘翔到苏炳添再到谢震业;不过,如果放眼建国以来的70年,中国田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少不了郑凤荣。
这个名字或许并不被很多年轻的体育迷们熟知,但这并不能影响她对于中国体育的重要性。60多年前,郑凤荣的奋力一跃创造了中国体育的历史,她跳出的1.77米的高度是中国田径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即便退役之后,她依旧坚持投身体育事业,从中国体育服务公司副总经理到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董事长,从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到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专职副秘书长……
如今,82岁的郑凤荣,走路依然平稳,思路仍旧清晰。对于她来说,伴随新中国一同强盛起来的竞技体育,培养的是一种不断挑战的战斗意志。

在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郑凤荣摘得女子三项全能和跳高两枚金牌。
“战斗意志”
说到郑凤荣的体育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无疑就是1957年她在北京以“剪式”跳高法跃过1.77米横杆的那个瞬间。
那一年,郑凤荣20岁。她的那次飞跃,打破了美国人保持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更重要的是,她成为了中国田径史上第一位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彼时,美联社就给出郑凤荣这样的评价: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以有力的一跳告诉世界田径界,中国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
事实上,郑凤荣的训练条件并不算好,她的身体状态也不算最理想,能够创造出那“惊世一跳”,全凭着她那份不服输的“战斗意志”。
1937年,郑凤荣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贫寒家庭,从小性格豪爽的她,有颗不服输的心。小学时,郑凤荣见到高年级的孩子参加比赛后捧回的大奖杯,总是羡慕不已,回家后立马拉着弟弟比赛跑步、跳远、跳高……
不成想,在体育老师的发掘培养下,郑凤荣一路比进了专业比赛,开始了运动生涯。1953年,她获得华东地区跳远冠军和跳高亚军;而同年在田径、体操、自行车全国运动会上,她又获得跳高第四名,随即被留学回国的著名教练黄健选入国家队。
“不做好动作不结束训练”,这一直是郑凤荣的训练原则,她经常是一直练到晚上看不见横杆还在继续跳。天暗了,她就在横杆上系一条白手绢,然后接着练。往往训练结束后,她就只能将就一些冷饭冷菜。
由于一直保持着和男队员相同的训练量,郑凤荣的膝关节受伤,一度不能跑和跳。于是,她就坐在草垫子上,做一些锻炼腰腹肌和上肢的训练。
那些年里,世界优秀的跳高运动员每周训练基本保持在4到5次,每次运动量很大。为了有机会在短期内赶上和超过世界优秀运动员,郑凤荣曾经每周训练多达11次,每次训练4到5个小时。就这样,她一年的训练日可以到达320次,运动量比当时世界女子高水平的运动员几乎高出一倍。
“郑凤荣这种顽强地对待练习的态度,大大地促进了一个真正战士的战斗意志的形成,使她具有获取胜利的无穷毅力。”她的教练黄健在回忆郑凤荣的那些训练时光时,曾经留下这样的评价。

郑凤荣和姚明。 视觉中国 图
时代缩影
郑凤荣的努力和拼劲,也确实帮她迎来了“大丰收”的一年。
1957年,在德国、捷克、匈牙利和波兰等东欧国家举办的一系列国际大赛上,她收获了佳绩;8月18日,在柏林的国际田径比赛中,她以1.72米的成绩荣获冠军。自此,她跨入世界女子跳高的先进行列,并在之后接连超越自己,跳过了1.73米、1.74米和1.75米。
郑凤荣自己回忆,她最难忘的是那年的10月20日,在与前苏联田径队的友谊赛结束后,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她。
周总理在见到郑凤荣的时候,笑盈盈地送上了一束鲜花。要不是站在一旁的贺龙元帅说了句“总理给你鲜花,你就拿着嘛”,当时20岁的郑凤荣还有些不知所措。
而在这段与总理见面的故事里,郑凤荣记得最清楚的是周总理在与她合影之后说的那句话,“你跳得很好,你还年轻,时间还长着呢,以后你一定能够打破世界纪录。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但会有郑凤荣,还会有张凤荣、李凤荣。”
就在那次见面的27天后,郑凤荣跳过了1.77米的高度,打破了世界纪录。那张合照和那句话,成了郑凤荣在此后的体育生涯里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郑凤荣一直信奉着一段人生信条,“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也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她曾经多次夺得全国三项、五项全能冠军和跳远冠军,并打破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纪录。
就在自己的世界纪录被罗马尼亚选手打破以后,郑凤荣许下了“不破1.77米,绝不挂钉鞋”的诺言。她开始向1.78米冲击,但1958年到1960年的3年间,郑凤荣一共尝试了7次,结果全部以失败告终。
之后,她再一次遭遇疾病,肠炎和阑尾炎使她痛苦不堪。可刚刚出院几天,郑凤荣就要求参加训练。要知道,那个年代的训练环境并不好,跳高场地上全是沙坑。每天,她都要光着脚反复跑和跳,弄得脚上全是伤,但第二天还是照常训练,在硬硬的沙土上摔上近千次。
幸运的是,1963年6月26日,在华东地区田径运动会上,郑凤荣跳过1.78米,再次打破全国纪录。那一刻,她哭了,毫不掩饰地哭了。为这1厘米,她奋斗了整整6年,这期间的否定声音,这背后的压力,在那时的泪水中得到了释放。
的确,郑凤荣就是那个时代中国体育人的缩影。郑凤荣和同期的那些运动员们,几乎把训练和比赛看做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祖国,因为祖国的荣誉是高于一切的。”

郑凤荣和外孙女妮娜。
退而不休
在告别一线后,郑凤荣开始了普通人的家庭主妇生活。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她要织毛衣、钉板凳、砌墙、做饭、照顾两个女儿。
而在1981年至1988年,改革开放后,她又以“拼命三娘”的精神,一头扎进了事业中,担任了中国体育服务公司副总经理。
据报道,她参加了北京的第一个高尔夫球场的组建、参与了斯诺克台球比赛项目的引进;在组织第一届北京马拉松赛事时,她亲自向北京市政府申请把天安门作为起跑点,这项马拉松赛事后来也成为全世界影响最大的马拉松比赛之一;她参与了品牌运动服和高端体育器材的最初引进;也实地勘测了中国第一个世界汽车拉力赛、参与长江探险。
1993年,为纪念毛主席为体育题词40周年,北京要举办大型文艺晚会。当时的经费不足,郑凤荣便亲自南下广州和深圳,在20天内,她筹集到赞助款项50多万元人民币。
那时候,赞助厂家说了这样的话,“因为来的人是郑凤荣,我们信得过,情愿往外掏钱,换别人我们不放心。”
而在担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的时候,她和作家苏叔阳、画家韩美林正着手创立“中华大鹏体育艺术学会”,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发挥老运动员和文艺家的余热,培养新一代体育文艺人才。
“最后我成功了,还有些默默付出的老运动员没有成功,平时很少人问津,所以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 2011年,已经退休的郑凤荣,成立了“郑凤荣体育文化发展基金会”,目的是帮助那些为新中国作出贡献的老运动员们。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由运动员发起并冠名的公益性组织,以开展体育文化公益活动、安老济困为宗旨,资助那些已经退役的老运动员、老教练员及其他退休的老体育工作者。
能够一直帮助退役的老运动员,是郑凤荣很满足的一件事;而另一个令她一直充满动力的,就是她的竞技精神被传承了下来——她的孙辈们已经开始考虑为中国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

妮娜。
她的孙子郑恩来是男子冰球远动员,而她的外孙女妮娜则是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根据媒体的报道,他们二人都已经表示愿意放弃加拿大国籍,争取代表中国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
“我的外孙女妮娜很懂事很独立,训练很刻苦。”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谈到她的孙辈,郑凤荣就很自豪,“如果没有坚持的精神,难以想象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