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船不断换大船 船民收入翻又翻
《经济参考报》2月11日刊发题为《小船不断换大船 船民收入翻又翻》的报道。文章称,2月7日,正月初三。长江武汉段江面上雾气腾腾、细雨绵绵,百余艘船还在来回穿梭。40岁的船长白祥军把70米的大船停靠在江边,拎着早就打包好的行李、年货疾步走下船。
“歇工,回安徽老家拜年,顺便给老舅家的兄弟新婚道喜去!”白祥军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说,“最初跑船时,家里只有一艘载重80吨的水泥船,如今换成这艘载重3500吨的大船,将散货、玉米、钢材、煤炭等各种货物运往长江大大小小各个港口,收入不知翻了多少倍!”
在聊天中,记者得知,这位刚及不惑之年的船长出生于船民世家,家中兄弟姐妹四人,排行老大。“一条破船挂破网,全家六口挤一舱。”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白祥军小学毕业便辍了学。身为家中长子,年仅15岁就成了家中的劳动力,跟随父母的船舶四处漂泊,靠着运输搬运水泥的零星收入过活。“当时,全家年收入不过几千元,也就是吃饱饭,别的不敢想。现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基建和航运都有受益。生活变化翻天覆地。”白祥军感慨。
小船不断换大船,是白祥军全家奔向富裕生活的轨迹和写照。对此,白祥军如数家珍:1996年,将载重80吨的水泥船换成载重200吨的水泥船;1999年,将船改装成可装卸货物的浮吊船;2000年,换购成一艘载重320吨的钢质船舶;2004年,换购成载重1200吨的钢质船舶,开始运输黄沙、石子、煤炭、钢材、铁矿等大量货物,往返于上至洞庭湖下至南通的长江沿岸港口……
“此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步伐不断加快,2010年,我在江苏泰兴建造了一艘载重2800吨的钢质船舶,开始运输大量建材,往返于洞庭湖和武汉。当时造船贷款了80万元,不过短短几年也都还清了。”白祥军说,2015年,他又开始投资建造第二艘载重3500吨的钢制船舶,历经八九个月建设期,2015年底正式投入运营,除了钢材、煤炭外,还开始运输散货、玉米等更多货物。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国家经济发展得快,个人也要无愧时代与时俱进。”白祥军给记者展示了他的三副证书、大副证书和船长证书。白祥军坦言,由于学历低、底子薄,他在学习上花了不少心力。不仅在六安海事局、合肥海事局等地参加培训考试,还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情况,加上长期航运实践经验的积累,屡屡化险为夷,并取得不错的经营业绩。
航运过程中困难也是有的。“比如,恶劣天气困扰、地理环境险恶、水文资料播报不准导致船舶搁浅,还有航运市场起落、市场供求变化导致船舶长时间下锚等货,有时在码头长时间停泊而货物无法卸岸。”白祥军表示,这时除了要有大量经验,还需要长期信誉,与各方建立良好关系。“航运市场变化快,加上这两年环保严监管、去产能步伐加快,行业确实有影响,但是作为船主适应形势主动变革调整经营方向,经济效益自然会伴随而来。”
现如今,白祥军的妻子当上了船舶轮机长,家里还雇了几个工人,帮忙料理江上运输事务。“船民生活越过越有滋味,全家人对航运事业也都越来越热爱。过去的一年,家里的船走过南通、镇江、武汉、岳阳、宜昌等很多地方。2019年,我们计划再增加几个人手,和武汉一家炼油厂共同投资建造一艘4100载重吨的钢制货船,专门从事进口大豆运输业务,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去到更多的地方,收入也能再翻上一番。”白祥军笑着告诉记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