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张颐武:现实照进《流浪地球》了吗

观点

2019-02-11 07:07

春节期间,《流浪地球》成了最受人们关注的一部电影,同时也成为一种引发诸多讨论和争议的文化现象。它显然“溢出”了春节档电影的娱乐和消遣意味,而既包含了对电影工业和电影发展的讨论,也从更广阔角度涉及了科技、伦理、社会等几乎方方面面的问题。中国科幻电影过去一直只有一些很零星的尝试,但这次却以石破天惊的方式将科幻电影推到人们关注的中心。这与刘慈欣、王晋康等多位重要作家多年的努力以及科幻文学这些年的积累和主流化进程是分不开的。

这部电影试图以未来视角,在全球层面上探究人类在极限状况下的抉择。这在中国过去的电影中很难见到,往往在科幻电影发展成熟的美国展开较多。这种对未来的想象又是基于当下的现实,未来是用来反观今天的一种角度,而今天也是电影最现实的基础。正因如此,关于这部电影对未来的想象的争议和探讨,也是在现实中展开的,和现实状况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对《流浪地球》在电影方面成就的分歧,就大体是以美国的科幻电影为参照的,对它在制作上是否成功的争议也是在这样的层面上进行。这里的一些讨论,其实就是结合了一些人对现实的理解和认知。

还有一种议论认为,在这部电影中,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和介入的全球行动以联合政府方式出现,但美国似乎没有很清楚的角色。这引起一些人的忧虑,觉得这部电影屏蔽美国作为现实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作用是应该被质疑的,显示了电影的狭隘。其实,美国在这里并没有被隐去,如世界各国媒体播报地球选择流浪的新闻时,CNN就是最先出现的。当然,电影并没有刻意强调美国的因素,但这是艺术作品在自己的表现方式和手法上应有的选择空间。世界各国共同救援无疑包括美国,但故事的主体发生在中国环境下,所以美国没有频繁出现并不奇怪。而且,电影里实际也包含着不少向美国科幻电影致敬的元素,刘慈欣本人就多次强调他的作品受过美国科幻文学的影响。

因此,这种指责未必能够切合电影的实际。电影抓取的一些人和事,根本上还是艺术表现的需要。比如去救援的印尼等国并非西方强国,这本身就是来自艺术表现的需要。日本救援队也出现了几次,这是由于地理上的接近,也不能被轻易解释为投射了某种现实的社会甚至国际关系。电影所表现的是对全球命运的关怀,是对整个人类的关注,这当然包含着世界各国,对此进行简单解释并不相宜。

当然,艺术作品的选择有其潜在的判断和思考,这种判断和思考是否具有某种具体的现实含义往往见仁见智。这种艺术呈现也与作者的价值判断和思维路径相关联。刘慈欣作品本身具有一种独特的为群体牺牲的中国式英雄主义,一种为拯救整体人类命运而无畏地抗争的气势,一种对于生命和世界的英雄般理解和认知,这些确实是在西方科幻电影中难以见到的。很多人意识到,以中国式科幻对世界和人类问题进行探究的尝试,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某种呈现。电影只是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况且这部电影还是一个在中国科幻电影中没有先例的作品,因此远未完美。但它无疑已经展示出一种独到而强烈的风格,一种粗粝、奔放的美学表现。这些还会继续引发诸多争论和探讨,也会引发更多思考。这本身就已经具有重要意义了。(作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