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宝藏》第二季收官 这九大国宝入选终极特展 你猜对了吗
2019-02-10 10:13 | 文汇网
2月9日晚,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迎来收官盛典。九件入选特展的国宝名单揭晓,由观众投票和特展评选委员会共同选出。这九大国宝将入驻故宫博物院箭亭广场“九州幻方”特展,从2019年2月10日展至2月22日。

让我们来看看入选的九大国宝。
故宫博物院:样式雷建筑烫样

在清代康熙到宣统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有一个雷姓家族,延续八代,主持或参与设计了几乎所有的清代皇家建筑,其中包括圆明园、颐和园、天坛、北海、清东西陵等等。他们制作的建筑烫样得到了历代皇帝的青睐,而“样式雷”的名号更是响彻整个京城。目前中国六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均打上了“样式雷”的烙印。
广东省博物馆:金漆木雕大神龛

金漆木雕大神龛寄托了潮汕人血浓于水的骨肉情谊,以及即便四散海外也不忘故土的民族大义。如今我们虽并不知道这座神龛所属何人,但它代表的家族精神是所有潮汕人共同的信仰,这种信仰,永存不灭。
河北博物院: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通体鎏金,因灯座底部铭文“长信尚浴”而得名“长信宫灯”。她的整体造型为一曲裾深衣的汉宫侍女,跣足而坐,左手执灯,右手挡风,看得见灯盏明灭,却看不见烟雾婉转。这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小宫女,宛若灯灵一般,你望着她的眼睛,仿佛真的可以一眼穿越千年。
四川博物院:后蜀残石经

这是几块经历过战火的“劫后余碑”,碎石残片上的秀美正楷,诞生于五代离乱之际,直至宋代,历经近200年才刻成。由于这些石经是在孟蜀广政年间由毋昭裔主持刊刻,因此又称“广政石经”,是中国著名的儒家石经。它的内容为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尔雅》、《周易》、《尚书》、《左传》、《礼记》、《毛诗》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将经文与注文合刻在石经之上。
云南省博物馆:聂耳小提琴

这把看似普通的小提琴出产自德国,历经战乱走入和平。八十多年过去了,四根琴弦依然光亮如初,腮托安静的躺在小提琴的左下角,似乎在等待它的主人聂耳再次把它托在脸颊下方,拉动琴弓,奏出动人的旋律。聂耳过世后,他的遗物被家属收回国内,解放后,全部遗物被捐赠给了云南省博物馆,其中就包括这把他至爱的小提琴。这把小提琴自始至终一直伴随着聂耳,见证了这位人民音乐家短暂而辉煌的音乐人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于1995年出土于尼雅遗址,长18.5cm,宽12.5cm。方寸之间,横布小篆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对应的五色经线,于蓝锦上织就出祥禽瑞兽云气纹。颜色绚烂,纹饰诡秘,文字激扬,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

1969年,铜奔马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一经现世便艳惊四座。铜奔马的铸造者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精准地把握力学平衡原理,将马的全部重量集中在一只飞鸟身上,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使其回首惊顾的瞬间,塑造了一匹风驰电掣的千里马形象。1983年,铜奔马的形象被确定为我国的旅游标志,是丝路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
山东博物馆: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

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完整简和残简近5000枚,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和古佚书,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兵法、历法、文字、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山西博物院: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

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侯马市西郊董氏墓。戏俑共五件,平均高约20厘米,出土时位于墓室北壁上部的砖雕舞台上。舞台为单檐歇山顶,两根八角形小矮柱上承台面,简洁精巧。戏俑并列一排,从左至右分别为末泥、副净、装孤、引戏(装旦)、和副末五个角色。其中装孤为主演,与以副末和副净作为主演,以滑稽搞笑为主要内容的早期杂剧不同,表明了中国戏曲艺术正逐渐走向成熟。
(原标题《第二季收官,这九大国宝入选终极特展,你猜对了吗》。编辑 钱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