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丨春节档《流浪地球》逆袭——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
大年初一正式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引发观片热潮,片中刘慈欣式恢宏的想象被具象,营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流浪地球》有望率先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在引发“宇宙级乡愁”的同时,《流浪地球》更撬动了人们对中国科幻作品未来的期待。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
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脱口而答“预言未来”。但人们也知道,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并非科幻的目的。
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的确,在这些方面,科幻的作用堪称显赫。
想象力推动科技发展。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坦言,正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自己探索未知。
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
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将科幻定义为“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科幻作品开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类最初进入太空的时代,也是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资源等种种严峻挑战的时代。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
中国科学技术尤其是空间技术的发展与赶超,为我们从宇宙视野审视地球和自身提供了想象力基础。有人说这是《愚公移山》的故事,这确实是中国人视角下的关于亲情、英雄、故园、家国乃至全人类的故事。
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尽管关注的议题不同,不少科幻名作拥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剧中对人类感情的刻画深得好评。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人类疆界不断拓展,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
资料来源:新华社
编辑:李涛 王海东 后小燕
制作: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