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流浪地球》:生不逢时的小说与恰到好处的电影

独家观点

2019-02-07 07:04

大年初二,晚上八点场,近两百人的imax大厅,上座率高达80%,大刘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在我眼里,《流浪地球》是被一部时代耽误的小说——如此宏大的构想,如此精彩的设定,如此丰富的情节,如此极致的想象,受限于当年(2000年)国内科幻文学半死不活的窘境,最终只写成一篇不到一万字的短篇,发表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实在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事实上,这篇小说只要经过简单的扩写,把“飞船派”与“地球派”的纷争,把地球发动机和地下城的建造过程,把“父亲母亲”儿戏一般的“离婚复婚”,把“我”参与的那场差点改变了全人类命运的愚蠢而又“无厘头”的叛乱……都稍稍展开一下,《流浪地球》就会成为一部不逊于《三体》的伟大作品。

奈何,在当时的中国,长篇科幻根本没什么读者群,大刘的影响力也有限得很(同年代大刘的长篇《球形闪电》和《超新星纪元》都是好作品,也没什么人看)——所谓英雄生不逢时,大概就是如此吧。

好在,《流浪地球电影的主创团队还是很聪明的。他们既没有把原作跨越近百年的时间线都表现出来,也没有采取原作那种宏大但却如同流水账一般的叙事方式,而是在原作的设定之下,摘取一小段情节,加以演绎,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这种做法无疑是讨巧的——

一方面,它让没读过原作的人能够毫不费力地看懂故事;另一方面,它也为之后的续集甚至前传预留了空间——更加重要的是,它造就了情节的独立和丰满,在最大程度贴近市场的同时,保留了原作的创意精髓。

这样的改编,除了“恰到好处”四字,恐怕没有其他词语可以形容。让原作者参与改编,果然是一步妙棋。

当然,对于这种现象级的电影来说,众口难调是一定的。比如,就有不少原作的铁杆粉丝表示不满,认为电影把笔墨过多地铺陈在了救灾和煽情上,让好好的科幻片变成了灾难片,把原作中关于死亡与希望、生存与道德等等方面的思辨都丢弃了,逼格下降了不少。

对此,我个人到觉得无所谓。电影毕竟不是文学,电影还是要最大程度地争取观众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固然好,但“知音”毕竟难得,总不如“下里巴人”的朗朗上口来得痛快。更何况,《流浪地球》是中国影坛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制作科幻题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回头弄个“叫好不叫座”,就是整个中国电影的损失了。

所以,这部电影,如果不用吹毛求疵的眼光、如果不带着原作铁粉的要求去看的话,还是很棒的,算是这个春节档期最值得一看的电影,个人举双手推荐。

不为别的,即便是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也要大力支持一把。

更何况,有“工业光魔”的出众特效,有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有“习惯性”拯救世界的吴京,有刘慈欣这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2019年2月6日于北京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