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评论】“反向春运”的正向意义值得挖掘

独家观点

2019-02-06 19:10

“反向春运”让人们对于过年的方式有了新的定义,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下人们春节出行的新风尚,不仅是有意避开“民工潮”“学生潮”的灵活变通,也是当下人们对于过年习俗的一种新发展。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傅斯鸿

电影《归途列车》中的春运人潮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预示着岁月更迭,辞旧迎新。春节团聚的习俗在中国的家庭中传承了上千年,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即道出了中国人对于春节回家的重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走向了大城市。很多人一年之中,也只有春节才能回家与父母亲人团聚,一家人共享这新春的喜乐。因而,“春运”甚至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国交通运输的一大代名词。

所谓的“春运”即是人们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乡村流动、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地流动的过程。感受过“春运”的人们都对此深有体会,这一时期不仅各种票价纷纷上涨,并且一票难求。很多人不得不提前许久就开始“抢票”,有些人为了回家甚至不惜花高价找“黄牛”买票。而“春运”期间各个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场所也是挤满了等待回家过年的人,那大包小包、人山人海的情景,非常让人难忘。

春运”年年如是,离家的人们也年年都要踏上“春运”的列车来回折腾。而这样的折腾也让很多人疲惫不堪。在这个短暂的春节假日里,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往往占了一半,真正能够与家人共享的时光就更加短暂。过年的阖家欢乐固然是年味儿的象征,然而这样的方式或许也有了新的改变。

电影《过年》中大家庭团圆场景

“反向春运”即是这样的一种新变化。所谓“反向春运”,就是年轻人把老家父母和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送回老家。这样一来,那些在大城市工作的人们尽可不必回家过年,而是把家中的老人和孩子接到自己身边过年,既省去了自己过年期间的来回折腾, 也可以不用去挤“春运”的大潮,还可以买到更便宜的票。因而,在年年的“春运”过程中被搞得筋疲力尽的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了“反向春运”。

根据携程等订票网站的数据统计,今年“反向春运”现象凸显,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天津、青岛、宁波、厦门是十大热门目的地。而选择“反向春运”的人群大幅增加,这也标志着春节去大城市团圆成为了中国人过年的新风尚。

不回家过年是否就没有过年的味道呢?其实,一种习俗的诞生必有其特定的历史渊源。在农耕时代,人们很少踏足远方,因而一个大家族在一起过年就成了“必须”要做的事情。于是就产生了拜年的传统。

但是,这种现象却只适用于民间。古代的官员们尤其是京官,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可能有机会回到家乡去过年,他们也往往是将家中老小接到京中或是自己任职的地方过年。而压岁钱的来历即是宋神宗时期,副宰相王韶的儿子在过年期间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宋神宗赵顼画像

因此,并不是非要回家过年才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也并不是要更多人一起过年才能体现出年节的味道。每一个地方都有其过年的特色,每一个地方也都有各种各样的过年方式。只要是一家人能够在一起辞旧迎新,共享这年节里和和美美的喜乐时光,在哪里过年其实都是一样的快乐与美满。

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春节出国游的热潮,而如今人们选择“反向春运”也不过是继出国游之后的另一种过年方式。节日本应是让人们享受生活的美好,欢度休闲的时光,然而,“春运”的折腾却搞得人们愈加疲惫,若是如此下去,春节这个传统的意义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应有的色彩,反而给在外拼搏的人们增加了新的压力。

“反向春运”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下人们春节出行的新风尚,不仅是有意避开“民工潮”“学生潮”的灵活变通,也正是当下人们对于过年习俗的一种新发展。它让人们对于过年的方式有了新的定义,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春运压力,不失为对“一票难求”和“黄牛倒票”的破题之策。

因而,“反向”并非没有其积极的意义,只要是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美好,那么它的“正向”价值就是值得人们去探索的方向。(作者傅斯鸿系知名历史写作者、时事评论员)

《小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