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数据论英雄”有市场,假数据就永远在路上
据1月18日《海南日报》报道,日前,海南省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两起篡改、伪造在线监测数据涉嫌污染环境案件情况,加强打击环保领域数据造假案件的力度。另据人民网报道,2018年是严打数据造假之年,对经济数据“注水”、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扶贫领域“数字脱贫”等情况,相关部门多次表态“零容忍”,并出台了相应办法。
“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水险也。”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多维度地保障数据真实,直接关系到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参考。对数据造假行为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近年来,各方取得不少成绩。与此同时,通过追溯和剖析数据造假的动因,也可以让我们从更多角度思考问题。
从以往案件看,有的地方虚报GDP,甚至凭空捏造出并不存在的企业来“创造”经济效益;有的地方修改环境监测设备参数,甚至堵塞采样探头;有的地方普查员不入户调查,直接编造或改动数据;还有的地方在脱贫攻坚领域热衷于“盆景典型”、虚报完成任务数量等。
需要用虚假数据粉饰的问题,真的是解决不了吗?抑或是有些官员不想干、干不动?
现实中,一部分情况是某些官员平时没担当,不作为、懒作为,或者能力不足,迎检时只好“什么招儿都使”。与此同时,不同地区、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剖析数据造假时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环境数据方面,有的地方环境污染问题由来已久,短期内要根本改变确实有难度,一些环境问题往往跨区域、跨部门,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夹缝”之中最省力的办法就是造假。
再如,脱贫攻坚领域,在我国一些连片贫困区,多有不同的脱贫障碍,如地形、气候、人口条件等因素制约着某些产业扶贫项目或异地搬迁进度,面对各类检查,基层难免焦头烂额,进而衍生“数据脱贫”现象。
此外,经济数据方面,在以往某些“数字出官”的“诱导”下,一些官员为走捷径,搞攀比、争位次,再加上个别官员与企业存在利益输送等,这些都是数据造假的重要动因。
不难发现,“企业要钱途、官员要前途、地方要蓝图”,是数据造假中带有共性的动因。而以往某些造假的地方和人员得到了想要的效果,则会形成负面激励效应——“唯数据论英雄”有市场,假数据就永远在路上。
在严厉惩治数据造假的同时,从数据造假“回溯”现实中的难点痛点,也可以为我们解决现实难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比如,对脱贫、环保等领域中改革的难点,有更充分的估计、更科学的研判,更充分地调动多方位的有利手段,攻坚克难。同时,进一步完善官员政绩考核,切实让那些在实实在在干事、却未必短期即能出成绩的干部得到应有的肯定,激励起更多干部实实在在为官做事的热情与信心。
准确刻画经济社会面貌,提供真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当前,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已经启动,希望各地能够以此为契机,以更强的能力、信心和勇气面对本地和本领域的现实问题;期待透过某些地方和领域数据造假的这面镜子,照见更多深层现实问题的复杂原因,为解决难题提供有益的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