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春运 让爱流动
导读
春节临近,与很多人离开城市、回乡过年相反的是,不少人的老家亲戚来到大城市过年,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向春运”。
“反向春运”无疑是一场爱的流动,是一场最美的逆行。春节就是团圆,父母在哪儿,哪里就是家;一家人在哪儿,哪里就是年。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张玮鸥
“不管多难,也要回家过年”,成了游子心中的执念。
我们都曾认为回家才是过年,可爸妈不就是我们的家吗?近年来,有不少年轻人选择过年不返乡,而是让父母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春节过后再返回。
既省钱又尽孝的“反向团圆”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成为不少在城市打拼的“80后”“90后”陪伴父母过年的妙招儿。
不但年轻人可以常回家看看,老人、孩子也可以多出来看看世界。父母亲人所在的地方,才是家;欢聚一堂的地方,才叫年。爱在哪里,人就在哪里;家在哪里,年就在哪里。
“春运”无疑是一场爱的流动。反向春运,老人来到城市子女家中,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听他们讲述独自打拼的点点滴滴,讲述一个人漂泊异地的辛酸和不易。
小时候,或牵父母的手,或在父母的臂弯中,我们到过很多城市,赏过无数美景,父母在,到哪里玩都不害怕。
春运路上的孩子
后来,我们慢慢长大,旅伴换成了其他人,与父母一起旅游的机会越来越少。
回家,注定是漂泊者最深处的情怀,而这种逆向团圆中,或许还有更多的无可奈何和对现实的妥协。毕竟当下团圆就意味着前后的分别。在回不去的故乡与接来的亲人之间,流动的是情感的慰藉。歌手李健在《异乡人》里唱道:“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了故乡。”虽然是无奈,也是出路。
希望这场美丽的“逆行”成为过年回家焦虑氛围中的一股清流,能够让越来越多的游子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亲情在左 乡愁在右
简菊芳
北漂十余年,每到春节,我都义无反顾地加入春运大军回家过年。直到2016年,家里迎来了小宝宝,接下来的那个春节,我们没有回家。不仅如此,公公婆婆也就此开启了他们的老年北漂生活,在北京过了第一个春节。
如果说,我们北漂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们则完全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圈来帮助我们。亲情在左,乡愁在右,“逆行”过春节,公公婆婆出现了“不适感”。
以往过年,厨艺极佳的婆婆都会给自家兄弟姐妹家里送一些五台豆腐丸子、烧肉等烩菜“素材”,也会收到来自各家的特色美食糕点等。婆婆会花大力气打扫房子,擦拭门窗玻璃。在老家过年,收拾完屋子,准备好一家老小吃喝用度,就该出去洗洗澡了,为自己除去一年的疲惫,迎接新年到来。
各色山西面食
在北京过年,意味着很多步骤都省了,老人感觉无所适从,想要准备什么却被我们阻拦了,理由是没有“必要”。尽管如此,公公婆婆仍尽力地维护着传统年俗,采买食材、打扫屋子、贴春联、做烧肉、炸丸子,用忙碌来冲淡离家的乡愁。
我们租住的房子狭小、陈旧,厨房尤其小,两个人在厨房只能并排站着。“老赵,给你葱。”“快去倒点儿米酒来。”“晚上给孩子们做点啥?”公公婆婆的话题基本是一日三餐。
山西剔尖
除夕那天,公公一会儿在屋里转来转去,一会儿下楼看看,嘴里念叨着“咋没有旺火”,也不放鞭炮?在家乡,厂里社区已经垒起了旺火,旺火炭要一直烧到正月十五。工友们用钢铁焊出一个炮架子,专门用来放“二踢脚”。
北京五环内禁止燃放烟花,我们租住的小区显得有些冷清,只有家里的电视上,每个频道都在热热闹闹地过年。在忙碌之余,爱热闹的公公看着电视发呆。待我们把孩子抱来,公公又害怕孩子会“看”电视伤眼睛赶紧关掉了电视。
山西的莜面
晚上,在跟亲戚视频时,婆婆说,这里买菜做饭挺方便的,就是物价有点儿高;公公说,孙子乖巧可爱,已经会冲着大人们笑了,“明年,孙子大了,我们就能回家过年了”。
听到这些,我们心里有点儿酸楚。“等孩子大点儿,我们带老人到南方过年,出国过年。”我和丈夫商量。
今年,孩子已经两岁了,我们已经买好票,带两位老人去广东旅游过年。在跟亲友聊天时,他们还是说不能回家过年,孩子们要带他们去广东过年了。这几天,除了看老家的天气预报,还要看看广州那边的天气。
一家人在一起最重要
叶珊杉
又是一年春节,再过两天,我也要踏上回家的路。不过,这不是我春运路上的终点,我将继续向南,带着父母去三亚。
人们总说,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一起出门拜年……记忆中,一整套的过年流程,在长大后变得越来越简单。总是缺一两个人的年夜饭、与三五朋友喝酒、打麻将的守岁夜、害怕被亲戚问问题而变得无比抗拒的上门拜年……各式各样的状况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冲淡了年味,忽视了家人。
家乡与我的工作地相隔千里。因工作繁忙,基本上每年只有春节才回家。与上学时相比,骤然减少的回家次数让父母有些不适应。以前个把月才打一次电话的父亲,开始每周和我通话,母亲也天天与我聊微信。“工作还顺利么?”“有没有什么想吃想用的,爸爸给你寄。”“我今天买了一条裙子,特别适合你,等你回家穿。”字里行间,没有重要的事情,但透露出来的是浓浓的思念和不愿打扰的关怀。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奔走在繁忙和琐碎间,偶尔停歇的时间,才发现,我对父母有了亏欠。小时候,父母不舍得我离开他们半步,但为了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放开手,让我去更大的城市追寻理想。但我似乎飞得有些远了,让他们感到有些不安,或许,我该带上父母,一块儿去看看这个世界。
趁着春节,出门走走
现在,我结婚了,春节前两个月,母亲便开始问我:“今年春节你们打算怎么过?什么时候去他家吃饭,什么时候回来啊?”说实话,这是个让人难受的问题。按照传统,新媳妇儿得和公婆一块过年,但我的内心却十分想留在父母身边。且不说今年,明年、后年、大后年的春节,“回你家还是回我家”这个夫妻“世纪难题”应该如何解决?除夕只有一天,无论去了谁家,另一方心里都会有些难过。我与丈夫商量了许久,最终决定,带上父母和公婆,一块儿去看看这个世界。
将这个决定告诉父母和公婆时,他们都有些激动,他们说,没想到我们会愿意带着他们一块儿去旅游。听到时,我的眼睛微微有些发涩,其实,他们的要求很低,只要和我们在一块儿,就会感到开心,只要我们常常想着他们,他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三亚美景
马上要到旅游的日子了,母亲已经购置了好几件新裙子,还买了一台新相机。她说:“太久没和你一起出去旅游了,我们可以好好说说话,多拍些照片,以后留着看。”回家过年的我们,经常只是抱着电脑和手机,也许带着父母去旅游,能增加相处的时间,更能找到彼此间最熟悉、舒适的相处方式,找回温情。看到长辈如此期待的模样,我暗暗下决心,以后要多带他们出去看看,让他们更了解我们眼中的世界,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
虽然,外出旅游的春节不是“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所描述的传统场景,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家,就是最重要的。无论在哪儿,一家人整整齐齐,盼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就是年。
气象人的那份坚守
甘皓月
2008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广西艰苦台站金秀瑶族自治县国家气象站上班,那一年,刚好南方遇到了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在万家灯火中,在绚烂的春节烟花中,气象人那忙碌在岗位的身影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我明白了,气象工作者,无论在多么普通平凡的岗位,无论在什么节日,无论多么想家,只要工作需要,依然活跃在第一线。
在成为气象人的十年来,春节基本是“反向春运”。看着别人匆匆往家赶,整个县城变得冷冷清清,那份浓浓的乡愁就涌上了心头。大年三十晚上20时,别人热热闹闹吃着年夜饭,远处隐约传来了春节晚会的声音,而自己正在忙碌着抄写数据发报。
下了班以后,给远方的家人打电话,假装喜悦的声音中透露着思念,还不忘交代家人半夜守岁时不要打电话来道新年快乐,因为会影响了明天的早班。年后补休,早早踏上了回家的班车,那时已经错开了春运高峰,拿着行李袋,在返回的跋涉中藏不住归乡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