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的今天 课堂学习该如何变革
如何从“教书”转变到 “育人”?人工智能越来越强大,填鸭式的课堂如何突破?11月29日-30日,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宁波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核心素养”,对课程改革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核心素养”显然是近年的教育热词。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提出“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2018年,《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发布,提出语文、物理和生物等各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怎样以“核心素养”推动课堂教学变革,是教育界讨论的焦点话题,也是本次研讨会的关键议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图片来自网络
从“搬建材”升级到“盖房子”
“老师们,你们应该自称‘育人的’,而不是‘教书的’。” 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允漷说,公开课上做素质教育,关起门来做应试教育;活动课是素质教育,语数外是应试教育……这类情景曾经很常见。而学科核心素养如同纽带,将每一堂课与国家的育人目标挂钩,避免了素质教育中的“两张皮”现象。
“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传统课堂就像是在搬水泥、搬钢筋,建材备足了,但是不会造房子。学生收获知识,却没有培养起能力。”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崔允漷说,医师写处方时,关注的是病人要做什么检查和吃什么药,而非医师自己要做什么。与之类似,教师也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语”,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经历,不能仅仅关注老师怎么教。
图片来自网络
面对Alpha Go们,今天的课堂该如何变革?
Alpha Go和AlphaGo Zero接连问世,智能穿戴设备进课堂变成可能……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死记硬背的学生和灌输知识的老师都可能被机器替代。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看来,当今,程式化教学亟待突破,应该通过深度学习,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郭华认为,深度学习是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浅层学习可以理解为“有口无心”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与之相对应,深度学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涵盖了教师引导、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学生全身心参与、对学习对象深度加工等要素。
“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了学科本质,更激发了想象力和积极的态度,为创造美好生活打下基础。”郭华说。
深化课改进行时,浙江已有99所试验学校
作为先行省份之一,浙江自2012年实施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任学宝介绍道,浙江从研究、培训和试点3个维度推动课改和核心素养的落地。
研究先行。任学宝说,浙江建立了以大学教授、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等为主体的研究队伍,目前已发表了50余篇期刊论文,出版了12册案例丛书。为了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和一线教师准确领会核心素养,浙江组织了多次面向教育局局长、校长和各科教师的培训。
浙江以学科基地探索课堂转型,选择 99所学校作为深化课改典型试验校。四周是古色古香的陈设,可以查阅丰富的文学资料,还能与文学大咖面对面畅聊……杭州高级中学的张抗抗青少年写作培育基地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厚的文学土壤和独特的创作氛围。在桐乡市茅盾中学的地理创新实验室,海陆变迁的过程不是通过PPT展示,而是投影到了整个天花板上。在这里上地理课就像体验时空旅行。
此外,浙江还建立了琳琅满目的高中精品选修课“超市”,包含600门选修课和1200余门网络选修课。
“自主发展”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讨会上,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分享了该校的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入学前的暑假,同学们便开始走访各行各业的校友,记录职业故事。写信给未来的自己、“进楼宇,看企业”、商业模拟大赛……他们在各类体验活动中,丰富自己对各类职业的认知,也让自己的规划逐渐明晰。
“高中生涯发展教育不是为了帮学生确定选考科目和目标大学,而是为了更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董君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