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最美浙江文物守望者:最美文物修复师

独家观点

2019-02-02 13:39

刘莺:文物医生 “一生一事”只为青铜器 

刘莺修复文物

人物点评:

从新手到杂家,作为“文物医生”的她,一直谨记“心急修不了青铜器”的告诫。30年如一日,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坚持着自己的爱好。在日复一日的修复中,成全了文物,延续了历史,也成全了自己,造就了“一生一事”的佳话。

刘莺修复青铜器

人物事迹:

刘莺从1979年进入浙江省博物馆,1987年起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至今。多年来,她负责并参与了多项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课题研究,致力于浙江省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并为省内外多家博物馆提供技术服务,累计保护、处理各类文物近1000 件,复制不同材质文物100多件,2017年增补为全国第六届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楼署红:专注“拼图游戏”勤耕陶瓷修复十七载 

楼署红正在保护修复水邱氏墓出土越窑青瓷油灯

人物点评:

支离破碎的残片,无从考证的花纹样式,这是一场场无比考验眼力、分析力、专注力和耐性的“拼图游戏”。混杂着刺鼻的化学药剂和文物的老旧气味,这是一次次巧手慧心的日夜坚守。她用17个春秋,修补流逝的时光,让稀世文物重放光彩。而在 “既然做了,就要坚持下来,尽善尽美”的朴素言语背后,是一名普通劳动者17年来对陶瓷修复的不离不弃。 

楼署红正在修复南宋龙泉窑青釉梅花鼓钉纹瓷三足洗。

人物事迹:

楼署红,1992年进入浙江省博物馆工作。2001年,“半路出家”的她开始了古陶瓷保护修复之路。她是浙江省博物馆唯一的一名陶瓷修复师。

多年来,她修复各类文物150余件,编制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10余批次,主持完成了临安水邱氏墓出土越窑青瓷保护修复项目及省级文化文物保护专项课题3项,参与完成多个修复项目与科研课题。

在她看来,修复陶瓷文物有的时候像拼图游戏,拼完整后,就有成就感,过程也挺有趣,但是“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一直觉得时间不够用”。 秉承着一颗对陶瓷类文物的挚爱之心,一份对博物馆修复工作的不舍之情,楼署红守住寂寞,在支离破碎的瓷片中与时间赛跑,与古人较技。

 楼淑琦:巧手慧心二十载 愿作春蚕吐尽丝

楼淑琦正在修复袁世凯生前的服饰。

人物点评:

“天衣有缝,巧手来补。”修补,一份看似枯燥,但充满艺术享受的工作。在外人看来,穿针引线、修修补补,大多无趣,但楼淑琦却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证明:“热爱,令这份平凡的工作熠熠生辉”。作为文物修复者,她常年伏案,平均一年换一副老花眼镜。从周一站到周五,腿会肿得一压一个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她工作生涯的真实写照。她以巧手慧心为文物重赋新命,诠释了何为不凡的“工匠精神”。 

楼淑琦(右一)在指导丝织品文物修复

人物事迹:

楼淑琦,一名60后,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建馆之初从纺织厂调入馆里工作,从此开启了一段颇有意味的文物修复生涯。从最初的文物复制转到纺织品文物修复岗位, 转眼她已从事修复工作20余年,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纺织品文物修复师,承担着中 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修复人员培养及修复技术的指导工作。

楼淑琦说,“纺织品文物修复,要保持一定的恒心。”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文物修复者用妙手绝技,化腐朽为神奇,将出土的纺织品文物修复还原。尽管已临近退休,但楼淑琦仍兢兢业业地奋战于工作岗位上,承担着大量的修复和技术指导工作。秉承着一颗对纺织品文物保护事业的挚爱之心,一份对博物馆修复工作的不舍之情,楼淑琦守得住寂寞,20年愿做春蚕吐尽丝。

王淑娟:心中怀“丝”念 巧手缝岁月 

王淑娟(左一)介绍文物修复工作。

人物点评:

修复完成的荒帷,狩猎纹锦的复制。穿越时空的故事,不断发生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角角落落。许多出土文物被发掘时,破破烂烂,和泥土混成一团。正是通过她的妙手绝技,化腐朽为神奇。作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她从一名文物修复师,逐渐成长为科研学者和策展人,在多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她的工作伴随了一件件纺织品在博物馆内由脏污破损转变为光鲜亮丽的全过程,守望着一件件文物的华丽转身,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王淑娟(左一)赴西藏采集文物信息。

人物事迹:

2005年,王淑娟入职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岗位。踏实、努力、勤恳的她,逐渐成为馆里的骨干力量。

修复以研究为基础,研究为修复提供技术支撑。这一点,在王淑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近10年来,她曾先后主持或参与《馆藏丝织品保护 修复档案记录规范》等数项省部级课题,立足于解决保护修复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文物修复技术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王淑娟还以交流学者的身份访问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

随着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发展,王淑娟肩上的担子一天比一天沉重,加班加点也越来越频繁,但她对此没有半句怨言。展柜中一件件精美华贵的丝织品文物,浸盈着王淑娟的汗水与青春。她愿意用一生呵护这些娇弱的遗珍,做一名忠诚的守望者。

戴华丽:丝织品文物如刚出生的婴儿 

戴华丽正在修复文物

人物点评:

在丝丝缕缕间细细耕作,在白天黑夜中频繁切换。她不是医生,却让千百岁的“病人”恢复如初;她不是学者,但历史的奥秘却从她手中被唤醒。近10年的丝织品文物修复,不变的是身为修复师的初心。在她眼中, 丝织品文物犹如刚出生的婴儿,殊不知,她自己已是给予文物第二次生命的母亲。 

戴华丽正在修复文物

人物事迹: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的这些年,戴华丽的主要工作是丝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复制等技术工作。有制作文物修复方案、文物摄影和资料归整;有制作展品道具、参与布展;也有向观众展示刺绣、缂丝工艺技术。

丝织品文物修复一直是秘不外宣的幕后工作。虽然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在丝织品文物修复领域一直占据着国内乃至世界的领先地位,但丝织品文物修复师的技术也只在博物馆修复界这一相对狭小的范围内比较知名。戴华丽从来不在意能有多大的名声,对她而言,最大的心愿就是勤耕丝织品文物修复工作,使尽可能多的丝织品文物在她手里重绽光彩。

施加农:一位文物修复者的三个十年 

施加农在修复西晋青瓷虎子。

人物点评:

匠心筑梦,他把古陶瓷修复融入一生的追求;妙手还原,他让残缺文物重焕绚烂光彩。从小学尚未毕业到考入复旦大学,当心灵深处一旦有了源源流淌的“活水”,便有了创新创造、建功建树的不竭“源泉”。在平凡中成就非凡,在残缺中力求完美,这是他的杰作,也是他的人生。 

施加农在修复西周原始瓷罐。

人物事迹:

1989年,施加农从萧山绍剧团转入萧山文物管理委员会从事文物工作,自此便开始了他与文物近30年的不解之缘。当他发现出土的古陶瓷中有很多破损后,便决心开始自学古陶瓷修复。在这个过程中,小学尚未毕业的他,以非凡的毅力考入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并不断在实践中钻研、探索古陶瓷修复技术。

跨湖桥遗址是施加农一生中绕不开的话题。跨湖桥遗址最早发现于1990年,那时候的施加农虽然还只是个文物工作新兵,但他有着十分敏锐的文物保护意识,便向当时的文物上交者提出了去出土现场查看的要求, 为此才有了跨湖桥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

除了拥有炉火纯青的古陶瓷修复技术,施加农还致力于理论、学术研究。如今已出版了1部专著,主编15部书籍,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从事文物工作已近30个春秋,施加农修复了200多件古陶瓷文物。而面对着更多沉睡在各地库房内的文物,施加农期盼尽可能多的让这些文物在自己手中“复活”。

王金玉:古籍相伴四十载 妙手回春传书香

王金玉古籍修复工作中。

人物点评:

尺双桥脉脉长,天边一阁是仙乡。作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素有“南国书城”之美称。40年来,阁中一直有一位修书人,她的工作是与时间赛跑,尽力抢修古籍,延长古籍寿命。她见证着天一阁发展,也领跑着修复团队。对她而言,古籍是一见倾心的爱人,是千金不换的伴侣,是难舍的青春承诺。

王金玉(右二)指导台湾大学生实习。

人物事迹:

1978年10月,王金玉从宁波市甬剧团转业,被分配到了天一阁文保所。空闲时,她常常去古籍修复室看两位老前辈修复古籍。聪慧的王金玉耳濡目染了一些修复方法和技艺后,就逐渐开始接手古籍修复工作。2007年,天一阁博物馆专设藏品修复部,在同事们的推荐下,王金玉担任了藏品修复部主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王金玉踏实工作、辛勤耕耘,可谓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她制定编写了10多个古籍修复方案,比如天一阁馆藏明代科举录50册修复方案、天一阁“十二·五”期间馆藏地方志修复方案等。她修复馆藏古籍善本百余册,包括《嘉靖七年福建乡试录》等明代科举录31册、《天圣令》《夜航船》《西都杂例》等明刻本8册等。同时,她还修复了百余幅馆藏明清、现代的书画藏品,如《赵叔孺墨马图》等等。她独立修复了残缺破损的馆藏清拓本碑帖、清鄞县地图、民国 地契等档案资料,还装裱了现代各种形式字画作品几千幅。她多次参加了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浅谈古籍的装帧与装订技术》《从天一阁馆藏家谱的收藏——谈〈台东涧溪鲍氏宗谱〉修复》等,并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篇,包括《浅谈天一阁藏明代古籍的装帧与修复案例》《浅谈古籍修复中的四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等。 

阎静书:三十余年俯修古籍 仰望孤山灯影作伴 

阎静书在修复古籍。

人物点评:

一道墙门,两重世界。门的那头是繁华喧嚣车水马龙,门的这头却好似沉睡一般的时光。在这一个个作业台旁,她用30多年做着漫长而又复杂的同一件事——修缮古书,她就是浙江图书馆的文物修复师——阎静书。她持之以恒地坚守,为全省古籍修复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百年无残页,故纸有遗香,正是因为有如她一般的人默默付出,才有机会让古纸碎片重焕新生。 

阎静书在修复古籍。

古籍修复工具

人物事迹:

1981年,年仅19岁的阎静书进入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工作,师从钱蟾影。1983年,她又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正式入了行。2007年,担任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主管。2015年至今,担任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浙江传习所助理导师。

作为一名文物修复师,阎静书整日面对的是静止的空气和枯燥乏味的工作。30多年来,在她的案头有不计其数的古籍被赋予了新生。这位资深古籍修复师平均每年可以修复约4000页各类古籍。她不仅是一名“补书匠”,更是一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者。

(素材来源:浙江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