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昔日流失海外今朝绽放国博 揭秘圆明园被掠旧藏“虎鎣”归家路

独家观点

2019-02-02 13:40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国宝”的流失,一直是国人心中深深的痛。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批批流失文物陆续回到中国。而在背后支持这股“回流潮”的,正是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青铜“虎鎣”的回归,便是其中的代表范例。

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流失海外百余年的西周青铜“虎鎣(音 yíng)”2018年11月回归祖国,12月由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从2019年1月29日至3月1日,围绕“国宝”虎鎣的主题展览在国博举行,观众不仅可以亲眼目睹“虎鎣”真容,还可以通过虚拟互动展示项目观察“虎鎣”每一个角度的细节。

流落海外的“国宝”文物,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流失海外有着怎么的故事?“回国”之路经历了哪些曲折?

青铜“虎鎣”亮相国博引围观(李政葳/摄)

西周礼器

隔着透明的玻璃窗,远看“虎鎣”和其他青铜器似乎并没什么两样。细看发现,“虎鎣”器身宽矮,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圆底,三蹄形足。

在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卧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鋬”为器物侧边供手提拿部分)。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挖纹,足跟饰饕餮纹。盖顶有圆雕“虎”形,垂耳、胸口齐牙,口下胡须呈双钩状,尾部呈蟠旋状,身尾以斜角云纹装饰。

从另一个角度看,盖面,即正对虎首下方位置似有纹饰,被锈蚀后漫漶不清。经X光探伤,可以看见龙纹和虎纹的组合,二者似从虎身下探出,身躯曲折,方向相背;龙首为圆睛,唇上下外翻,虎首为正视平铺的表现方式;盖沿饰斜角云纹,流上虎纹做垂耳,尾上卷,身躯上有阴线斑纹。鋬上龙首为插屏式角,上卷唇,头顶饰虎纹,身躯呈直条状,外底有网格阳线。

据史料记载,“虎鎣”纹饰的龙虎组合,是商周青铜器装饰中常见的一种搭配,盖面虎身下伸出曲折状身躯的一龙一虎,鋬上的龙首头顶的小虎形,以及盖上的虎身(头部、前肢、身躯为虎,后肢简省),龙尾的特殊设计无不体现出“虎鎣”作者的匠心和智慧。

从功能看,这类低矮的折肩罐腹“虎鎣”,大多铸造精良、铜质厚重,作为实用器的可能性比较大,用于祭祀、宴飧等典仪中的“沃盥礼”。因此,损耗较大,盖、连链等部件经常损坏部件。

这件“虎鎣”的连链已失,鋬上的索形钮为原件,而盖饰的素面钮则为后配,流管根部、外底也有补铸的痕迹,这些损坏后修补状况反映出此器在入土前曾被经常使用。

仔细观察发现,“虎鎣”器盖内一侧铸铭文2行4字,释文卫“自作某鎣”(第三字释读存疑),是这件青铜器定名为“鎣”的重要依据。

记者了解到,“自作某器”是两周时青铜器铭文习见的程式语句,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如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器铭“越王勾践,自作用剣”等均是这种情况。

青铜“虎鎣”(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皇家旧藏

从“虎鎣”的相关流传资料和所配器座来看,这件“虎鎣”应该是清代皇室的收藏,供皇帝鉴赏。

现场展览也展出了“虎鎣”配紫檀云纹灵芝形器座。这枚器座高6厘米,重0.895千克;整体呈灵芝形,上精雕云纹,3个灵芝头上分别下挖一随行足窝,与本器三足相合。

业界人士介绍,清宫有为收藏器物量身制作底座的惯例,这种紫檀云纹灵芝形器座,常见于清宫旧藏,如故宫博物馆藏清乾隆时期紫檀云纹灵芝形器座即为此类。

而眼前这件器座,选材精良,雕工精湛,经年历久,器表包浆完好。因此推断,应该是当时清宫“造办处”的做工。

被劫始末

这件青铜“虎鎣”如何流失海外?原来,“虎鎣”是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路易斯·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而在埃文斯家族的信件以及档案等资料中,记载了哈利·路易斯·埃文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参加烧毁圆明园及其本人的抢劫行为。

展览现场公布了一些埃文斯家族文字档案。埃文斯家族相册中的家居陈设场景照片显示,哈利·路易斯·埃文斯所述其对圆明园的抢劫所获——“虎鎣”、清代铜炉、掐丝珐琅尊等均赫然在陈。

在一封家信中,他这样写道:“(翻译)圆明园距离这里大约4英尺,一部分坐落在山坡上,景色壮丽,与所有欧洲宫殿都不一样,包括很多建筑。在山脚下平原巨大范围内,散落着许多建筑。山披上的建筑主要是寺庙与塔,其中一些寺庙异常壮丽,里面的神像巨大,其中一尊至少60英尺高。寺庙内有大量极为美丽的青铜器和珐琅器。但是,它们太大且重,无法方便移动……”

现场展出拍卖海报(李政葳/摄)

惊现拍卖

2018年3月7日,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官网刊发一篇专文引发各界关注。文章标题翻译过来是“从圆明园获得的神圣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现于肯特郡海滨小镇”,该文透露,在4月11日、星期三,坎特伯雷拍卖行将拍卖这尊距今3500年至2000年间的中国古代青铜水器“虎鎣”,估价120,000至200,000英镑,并声称“虎鎣”乃1860年英国军队占领圆明园时所“获得”。

为配合此次拍卖,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还印行了一册拍卖品简介,图册封面是“(翻译)哈利·路易斯·埃文斯上尉1860年10月从北京获得的中国古代及晚清青铜器”为题名,册内文字、图片共48页。内容包括哈利·路易斯·埃文斯军装立像等。

青铜“虎鎣”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在国内和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反响。国家文物局立即开展信息收集,协商谈判,协调联动没宣传引导等多方面工作。

从现场展示的大事记看,4月初,国家文物局与拍卖行进行沟通,要求其遵守国际公约精神与职业道德准则,尊重中国人民的人话权益与民族情感,终止对上述文物的拍卖和宣传活动。

然而,4月9日,英国相关拍卖机构打负责人通过邮件表示,拒绝撤拍“虎鎣”。4月10日,国家文物局在官网发表声明,表示强烈谴责;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内主要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等相继发声,支持国家文物局立场。

4月11日,拍卖如期举行。最终,“虎鎣”被神秘买家从场外以电话竞价方式购得,最后落槌价位41英镑。

“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李政葳/摄)

跨国追索

可喜的是,2018年4月28日,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相关拍卖机构负责人邮件。邮件称,青铜“虎鎣”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并委托拍卖行全权处理相关事宜。

后面,国家文物局决定在坚持流失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尊重捐赠者的相关意愿,开展文物捐赠接受工作,并制定了周密的工作方案,会同中国驻英国使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推进青铜“虎鎣”实物鉴定和捐赠接受的筹备工作。

2018年9月21日,国家文物局代表团会同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组赴英开展青铜“虎鎣”实物鉴定。专家组从器型、花纹、铸造、质地、胎体以及腐蚀肌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坚定,结果显示,青铜“虎鎣”符合西周晚期青铜器基本特征。

当天,代表团于中国驻英国使馆举办了青铜“虎鎣”捐赠接收仪式。该拍卖机构负责人表示,青铜“虎鎣”捐赠时间使其深刻认识到流失文物对中国人民的特殊意义,今后愿意继续与中方保持合作。

2018年11月19日,国家博物馆文物接收工作人员一行5人访英;22日17:40,工作组携带“虎鎣”乘坐CA856航班离开伦敦;23日12时,青铜“虎鎣”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于12月1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仪式上,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虎鎣”被掠流离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而今,中国国力日益强大,“虎鎣”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见证。

青铜“虎鎣”虚拟互动展示(李政葳/摄)

“绽放”国博

海外流失百余载,如今回家话沧桑。为让“虎鎣”发挥更大作用,以史鉴今,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2019年1月29日,“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虎鎣”公开与广大观众见面。

相比以往,这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鲜有的以单一文物为主题策划的主题展览,为了让观众更加了解“鎣”这种青铜器种类,特从馆藏珍品中挑选多件同类型或同用途的器物供观众一同欣赏,还专门为“虎鎣”制作了虚拟展示,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

其实,包括“虎鎣”在内的流失海外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散、回归”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密切相关。而青铜“虎鎣”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范例。

漫漫回家路,浓浓民族情,“虎鎣”从流失海外到重回祖国并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坎坷历程,再次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民族复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时代巨变。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有统计显示,已成功促成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其中包括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文物已先后入藏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

“文物回归不是终点,在保护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回归文物的内涵,讲好回归故事,使文物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是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主题展览开幕式上这样说。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