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吴幼珉:经济信心与信息博弈

观点

2019-02-02 08:13

由于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机构陆续调低了对2019年世界经济的预期,不少人对今年经济态势产生悲观。去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6%,外界不少分析预测中国今年实体经济增速可能在6%至6.5%之间,这也让一些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受损。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对经济增长的信心?

首先,虽然与往年相比,中国经济增速的确放慢了,但与世界许多其他国家相比,6.0%至6.5%的经济增长并不算慢。再加上中国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同样是迈出一步,步幅其实比几年前大出很多。

其次,经济发展会遵循景气循环的规律,市场信心也不可能不停地高涨,人们对经济表现的感知和预期起伏属于正常现象。一些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不能被忽视。中国经济总量增加,生产因素投入必然逐渐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呈递减效应,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进一步改革来维持增长,其间的经济增长很难再维持像以前那样。

第三,在世界经济和外围因素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防范风险的力度按理不会减小。去杆杆和推行稳健货币政策可减低国内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风险,但可能会对经济增速造成一点点影响。

然而,在信息十分发达的互联网时代,获得不同的信息,会令人们就同一个问题产生迥异的看法。比如,不少人只看到一个很小的局部现实或现象,就认定这代表了一个行业或中国经济整体的面貌,从而影响了信心。

笔者认为,人们在处理信息过程中,会通过自己的立场、知识和已经形成的概念等像“透镜”那样去过滤和解读信息。而保持信心,如今也变成一个信息博弈和管理的过程。例如特朗普政府不断重复对竞争对手不利、对自己有利的经济信息,为的是改变美国公众的立场,以及稳定美国的信心。

在中国,由于很多人的经济和金融知识有限,难以独立地做出清晰认知,所以如果能让社会更全面、更清晰地了解中国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如何有效应对现存问题,将有助提高社会对经济形势的正面解读和对未来发展的信任度。

笔者认为,在中美贸易战的应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投资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中国的表现实际上完全可以给予民众更多的信心。关键是我们如何通过易于民众接受的方式传递这些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当然,信心还需要由客观事实来建立和维持的。在新形势下,中国如果能实现产业升级,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短期的信心问题是会过去的。(作者是香港资深经济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