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时代“新年味儿”:变迁的是娱乐方式,不变的是感情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佳节,春节承载着亿万人民阖家团聚的追求和愿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即使返乡路程再遥远,也阻隔不了那一颗颗归家和亲朋好友围在桌前吃上一席团圆饭的真心。春节团聚,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执念,是深埋于骨血之间的文化基因。
当奋斗了一年的人们得以站在家门前,大红的崭新春联夺目非常,屋内收拾得一尘不染,母亲正在厨房穿梭,一锅红烧肉开始漾出诱人的肉香。你依稀听到客厅的电视开始轮播往年春晚,而亲戚们的小孩正拿着玩具在沙发边打转……这些令国人无比熟悉的场景再次上演,开启了每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年轻一辈,正在重构春节的共同记忆
对于春节来说,新旧之交的时间维度或许只是陪衬,“家”和“团圆”应当是与春节节日意义相关性最强的两个关键词。辞旧迎新之时,春节文化年俗带来的仪式感推波助澜,每个家庭成员的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全家人一同在共同记忆的年轮上增加全新刻度,这或许是春节在所有与团圆相关的节日中所独有的内涵。《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只有自觉珍视传统节日,才能更好地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共同记忆”或许正是这背后推动一辈辈人民坚守春节文化传统的心理根基。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
在共同记忆或者说“同一意义体系”的作用下,年轻人对春节的参与度其实并不低。不过,和以往参与传统节日习俗的方式不同,年轻人们渐渐开始开发出了一套自己的表达体系,用擅长的方式解构和重组春节回忆,从而将其演变成另一种流行文化。
2018年年底,某网友采用春晚小品经典片段重新剪辑而成的一段“鬼畜”视频开始走红。年轻一代将怀旧小品以RAP的形式重新剪辑,构成一首节奏明快、歌词逗趣的说唱歌曲,当年知名台词“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也随之翻红,再度成为热门网络语。年轻一代是如今社交网络以及UGC视频社区的中坚力量,经典台词原本的喜剧效果加上适合年轻人的二次改编输出,成为了根植于年轻一代的新的共同记忆。这或许可以看作年轻一代已经在以自己的方式“欢度春节”。
可以说,随着时代更迭和年轻一辈的参与,春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虽然渴望“团圆”、渴望和亲朋相守的文化精神不会改变,但年轻人渴望过节的方式和对节日的理解,有了新的更迭。一方面,我们依然保护和传承着那些凝聚了传统文化精髓的习俗,另一方面,年轻人们也在开拓着更具有创造性的过年方式。
新时代新媒介,赋予“团聚”新想象力
步入互联网时代,以科技新媒介为主体的团聚方式也逐渐加入到了春节的多个场景之中。“燃放烟花爆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不适合的旧习俗逐渐远去,“微信群里抢抢红包”、“电子贺卡送祝福”、“和亲朋好友团聚时开一把黑”等等成为了过年新常态。
简言之,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转变,带来了春节团圆方式的改变。以往春节和亲朋一起团聚的社交方式,也融入诸如游戏等这类新的内容,隔辈亲人之间的沟通,也因此变得更为丰富。
90后的谷斌一直有个烦恼,除了“吃了吗”“累不累”等日常问候,他和父亲之间似乎就没有了别的话题,不论是电话还是当面,两个人的相处时间大部分都处于沉默当中。偶然的机会,谷斌将普及度较高的手游《王者荣耀》介绍给了父亲,因为游戏操作不难,迅速唤起了父亲的兴趣。几局下来,除了谷斌单方面对父亲教导游戏规则,父亲也提出了他对游戏内容的提问:“为什么只有李白,没有苏轼?”,还和他认真探讨起了历史人物故事。谷斌与父亲能从一款流行游戏搭建沟通路径,也侧面说明了游戏或许正在为过年团聚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交流切口。
以游戏为媒介,让从属于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和身份的亲朋好友们在团聚之时,得以无障碍沟通,其实也是互联网科技的高度发展下,文化交流方式变化的趋势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和亲朋好友来一局游戏其实和旅游、唱卡拉OK、逛逛花市等等文娱生活方式并无差别,都可以让人们在社交互动中减轻一年未见的疏离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建立起情感联结。
当然,时代不停在变,承载春节团聚社交形式的载体,也必将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无论如何,其背后情感的交融、家庭的温暖永远都是“团聚”的本源。从以前小时候和好友一起放烟花,到后来带着爸妈出国游,到现在约三五亲朋一起打把游戏,不同时代背景令人们赋予“团聚”二字不同的想象力。或许,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新的方式过年和团聚,更能回到一家人欢乐和谐齐聚一堂的“团聚”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