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赵季平:静不下心写的音乐都是活儿,留不下来

文化娱乐

2019-02-01 10:47

在中国当代作曲家中,赵季平是把音乐写得“好听”的典范,而不管是为影视配乐,还是写乐队作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都是他的根,是他脱不去的“乡愁”。

2月1日,在上海交响乐团“2019新春音乐会”上,赵季平的《丝路音乐瞬间》、交响组曲《乔家大院》将由指挥家余隆执棒,依次奏响,后者除了请来女高音歌唱家雷佳领衔演唱,更邀来曾为电视剧《乔家大院》配乐伴奏的晋胡演奏家李保青、二股弦演奏家尤建明献演。

《乔家大院》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实现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这是2006年中国最红火的电视剧之一,赵季平为电视剧所作的配乐跟着飞入千家万户,同样深入人心。

也是那一年,赵季平将电视剧里的音乐主题抽出来,重新创作出交响组曲,分“序曲”“立志”“爱情”“商路”“炼狱”“远情”六个乐章。赵季平还记得,余隆专门为此去了一趟西安,并在2006年6月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完成了这套组曲的首演。

为了写电视剧《乔家大院》,赵季平曾经三下山西,过了风陵渡后,一路采风到忻州、平遥,也因此,这部剧里满溢着晋中地区浓郁的风情。和电视剧一样,交响组曲的音乐素材也取自晋中一代,其中的二股弦、晋胡更是晋剧的主要乐器,它们被糅进交响乐队,音色跳了出来,但又不突兀。

去民间采风,对赵季平来说是常态。早在为《黄土地》配乐时,他就和张艺谋、陈凯歌在陕北农村呆了一个多月,为《水浒传》配乐时,他又在山东西南一带潜伏过一个多月。

“我喜欢去民间,我对民族民间音乐太爱了,听了就走不动了。”对有些人来说,采风就是走个流程,不走心,也不是每个作曲家都能挖掘民族民间音乐的美,“就像采矿一样,好东西都被挖坏了他还没发现。你得有那份才情,找不着,说明你没有那份情。”

赵季平强调,深入民间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身体到那,心没进去,不对,心进去了,没有感情,也不行。”

这么多年来,赵季平始终坚持的美学观点,是用中国民族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还要有技术含量,“有些作曲家没有自己的语言,一味去追逐、模仿欧洲和西方,没有自己的个性,这是不行的。中国作曲家要用自己的笔,去弘扬民族文化,坚定不移地让中国民族音乐的大旗竖起来。”

彩排现场

如今,中国古典音乐市场红红火火,来中国巡演的国际名团不胜枚举,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如何才能吸引国际名团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演出兴趣?

“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人的口味,很难摸透,但有一条,你的创作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技术含量,有可听性,有时代感。”

早年,赵季平曾为管子与民族管弦乐队写过一部《丝绸之路幻想组曲》,法国萨克斯演奏家克里斯蒂安·维尔特一听,立马就迷上了,他前后花了十年时间研究此曲,最终将管子移换为萨克斯管,在世界各地演奏。

赵季平还写过一部室内乐《关山月》,由大提琴家马友友、琵琶演奏家吴蛮、笙演奏级吴彤以及一位印度塔布拉鼓演奏家联合演出。美国首演时,马友友特地把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请了过来,“他听完很激动,上台就抱我,因为你的音乐能感动他。如果作曲家都在模仿,都把音乐写成《星球大战》,不会有人愿意听。你要用自己的文化感动别人。”

“我们应该有更多这样的作品,让国外的大师级演奏家来主动研究、主动演奏。”赵季平强调,中国音乐要建立文化自信,急不得,要靠几代音乐人、几代有志者往前推进。

现年74岁的赵季平长居西安,每天早上9点到12点,雷打不动坚持写作,《风雅颂之交响》《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最新力作。

赵季平坦言,当下的自己更喜欢写乐队作品,因为不受限制,没有功利性,也有更充分的时间展现作曲家的思想。

不过,影视配乐要写得喜闻乐见,观众都追着听,也不容易,“你必须在几分钟里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才能抓住观众的耳朵。”因为好片不多,赵季平现在很少为影视配乐,最近一部还是电视剧《白鹿原》。

作为老前辈,赵季平对年轻作曲家的建议是用心,“现在都静不下心,慌慌张张,都是活儿,留不下来。”赵季平还为此训过自己带的博士生,“是活儿就没生命力,就是一次性的,演完就歇了,既浪费你的生命,也是对演出单位不负责,观众都被那些烂作品吓跑了。”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