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春运常客也是春运志愿者 23岁海宁小伙100多张车票的春运记忆
“以前,乡愁是余光中手中的一枚邮票;现在,乡愁变成了乘客手中的一张车票。拖着大包小包,前拥后挤,也只是为了那一张薄薄的车票。”昨日,记者在铁路海宁站见到了说这话的23岁海宁男生沈姚铭。彼时,他刚结束一班列车的引导服务工作。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后,他穿过拥挤的人潮,就在散布着形形色色春运旅客的候车室里,和记者来了场愉悦的对话。
沈姚铭,兰州交通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目前已保研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下半年就要去北京读书的他,趁着寒假,到海宁站做春运志愿者,其实这个活他已经干了三年之久。“我每年寒假放假回家也是赶着春运回来的,等到元宵又赶着春运回校。所以我很理解大家迫切的心情,也希望这份志愿工作能帮助大家早日安全回家。”沈姚铭笑着说道。
铁路结缘:从小埋下“爱”的种子
沈姚铭是名不折不扣的铁路迷。在他学校的宿舍里,还收藏着他大学起的所有火车票,已经有100多张了。说起他和铁路的缘分,就不得不从沈姚铭小时候说起。沈姚铭小时候住在长安镇区,老家就在沪杭铁路边上。
年幼的他从小看着火车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从眼前慢悠悠的驶过,最终化成一抹绿色的影子消失在地平线上。“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喜欢看火车,但它的确给我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让我心旷神怡。”火车的身影就此在他的心上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等待着未来生根发芽。
到了高中,沈姚铭来到市区海宁一中念书,巧的是,学校与铁路很近。每天中午吃好饭11点半左右,沈姚铭准时地守在宿舍厕所的后窗处,等待着火车的经过,看完了再去上午自习。“高中只要是有关铁路的题目,我的兴趣都会瞬间提上来,基本上都能答对。”沈姚铭说。
就是在高中看火车的三年,沈姚铭确定了未来自己想要从事的就是铁路相关的工作,于是高考填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兰州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并且被顺利录取。当时,这个专业整个浙江省只招2个人。
在大学时,这位铁路迷总是坐着火车去兰州附近的城市转悠,这用行话来说就是“小运转”,“周末有时间,我就坐火车坐到陇南,在陇南当地吃一碗牛肉面,当晚就回来。”包括兰州首条通车的宝兰高铁G2028,就在通车首日,沈姚铭也去体验了一把。
“从大学起,所有的火车车票我都保留着,到现在大概有100来张吧。只可惜小时候的车票已经找不到了。”沈姚铭向记者说道。
100多张车票
春运情节:回家是一年中最期待的事
春运无疑是沈姚铭学生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沈姚铭很小的时候,他就有坐春运的火车去外地过年的经历。“我妈妈是做生意的,经常天南地北地跑。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年,我爷爷奶奶带着我坐K234从上海到石家庄过年。车程19个小时。”
那是二零零几年的时候。沈姚铭还记得,当时,火车运能有限,往往每节车厢都挤满了人,连过道上都是。“从正门走不进去,但车窗是开着的,于是我爷爷奶奶就把我从窗口一‘扔’,‘扔’到了座位上。”沈姚铭解释道。
在上大学后,每年放寒假后,沈姚铭都会挤着人潮回家;等到元宵前后,他又要赶着春运的尾巴回学校。“几乎每次都是穿越人潮回到家。”沈姚铭无奈地感叹。
铁路出行是沈姚铭首选的交通方式。“我喜欢这种慢悠悠、不着急的出行方式,因为一路上,我看到了很多。”上完最后一节课后,沈姚铭登上了从兰州开往杭州的T114次列车,这趟慢悠悠的火车全程28小时左右。一路上,火车穿过长长的黝黑隧道,经过古色古香的徽派村落,还有那白雪皑皑的陇原风光,沈姚铭看得目不转睛。
等到了南京、徐州、昆山站,沿着贴满红色窗花的玻璃向外望,车门外排队检票上车的人挤到了站台很远处。“许多安徽、河南的农民工兄弟都从这些站上车,我从车上望下去,密密麻麻一片。”天气太冷了,许多人扛着大包小包受不住,便不时把包放下,把手放在嘴边哈一口热气。氤氲的热气到了外头,凝结成雾气一样的景观,弥漫在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他们跺着脚,闲聊着,回家的喜悦和期待溢于言表。
沈姚铭说,看着这些笑容,他也总是会不由地笑起来,“看着他们回家,我好像看到了我自己,回家成了一年中最期待的事。”
图片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