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将这个可爱男孩从死亡线上拉回,如今等来了万里之外的新消息
▲曾经的“高危患儿”(中),如今茁壮成长。
“王医生,我找到您当年抢救的那个高危新生儿了。他现在已经上幼儿园了。我帮他大概检查了下,孩子生长发育良好,体格健康,注意力、反应力和心智水平都和普通小孩差不多。您就放心吧!他们现住在阿克陶县皮拉力乡,孩子的父亲现在经营着一家水果店,月收入有3千元左右,母亲在县城里上班。一家人生活都不错。他们再三嘱咐我,要感谢您当年的救治和延续至今的牵挂。”
看到微信那头喀什同行传来的孩子照片,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王来栓长舒一口气。曾是上海市第八批援疆干部的他,虽然早在2015年就结束了他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的援疆任务,但在进疆伊始抢救的这个可爱男孩,这些年常常会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回沪后,他曾多次让喀什的同行在下乡时注意打听有没有这个孩子的音讯,终于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等到了好消息。
▲当年的这次抢救,让王来栓印象深刻。
“对我而言,这真是职业生涯中一次非常难忘的抢救过程。那是2014年3月22日,当这个重达4.4kg,出生不过8天的男孩被送来时,已经出现了进行性呼吸急促、窘迫、口唇发绀和烦躁不安,我们的初步诊断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衰竭、新生儿心力衰竭、新生儿败血症等。”王来栓告诉记者,当时的喀什二院还没有新生儿科,成立60多年的儿科,也从来遇到过如此危重的患儿。要是放到之前,当地医生肯定就让患者转诊一千五百公里之外的乌鲁木齐了。可才出生十天不到,宝宝肯定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刚进疆一个月的王来栓,毅然接受了挑战。通过分析病史,仔细检查患儿和阅读胸片后王来栓果断决定,使用呼吸机机械辅助通气治疗。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喀什地区目前没有肺表面活性物质!在院领导和后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协调下,抢救所需要的珂立苏很快被送来了医院。在王来栓和其他援疆医生以及当地医护人员不眠不休的抢救下,宝宝在住院18天后临床转归良好,顺利出院。
▲出院时,患儿一家和王来栓合影留念。
经过一批批上海援疆干部人才的持续援建,如今的喀什二院不仅从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专科医院变身了三甲医院,更是朝着“南疆医学高地”的目标持续迈进。光阴不可重来,但记忆却可随时随地穿越时光之海,重拾遇见的所有温馨和感动。正因为有了像王来栓这样一批批尽心尽责、无私奉献的援疆医生,才使那些“折翼的天使”得到了更好地治疗。喀什与上海虽相距万里,但因为同样的“医者仁心”却串起了两座城市割舍不下的情意。2019年,王来栓医生有个愿望,他希望今年能找机会再到喀什,看看当年自己抢救的那些“小天使”,让他们知道,在远隔万里的东海之滨,还有一群牵挂着他们的上海叔叔。”
作者:王星
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