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孔琳琳:赛场外的政治话语权之争

观点

2019-01-31 09:28

国际体育事务中的政治运作,大多是由国家层面的管理或外交部门来实施。但在欧美,体育新闻通常并非简单地与政治“绝缘”。日前,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刊登对孙杨的混淆是非的文章,就是一种有政治目的的“定点攻击”。面对这种赛场外的政治话语权斗争,我们切不可轻视。

长久以来在碧波泳池中, 西方发达国家的白人运动员曾是主宰者。近年来,一个个非白人面孔取而代之,摘走国际大赛的一块块金银铜牌,这令一些西方人心理失衡。所以,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在赛场上他们对中国选手一次次公开冲撞和羞辱,比如那个在领奖台上“假装罗圈腿”的澳大利亚选手麦肯齐·霍顿;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他们利用新闻媒体,发出暗含政治意味的攻击。

这一次《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这条假新闻的记者克莱格·洛德,在英国体育界尤其是游泳圈非常知名,他被视为“英国数一数二的游泳专项权威记者”。在到《泰晤士报》工作之前, 他曾长期主持运营游泳专项媒体Swimvortex。而不少美欧同行在谈到他时,首先提到的就是他在报道中通常有着“很强的编辑立场”。换句话说,他在利用媒体传播自己在游泳专项领域的偏爱或者偏见。

从欧美游泳圈的反应来看,在这次事件中,洛德的目的显然是以小博大、一箭双雕。在攻击中国游泳运动员的同时,也攻击了国际泳联。在网络浏览洛德过往撰写的文章后,可以立即察觉到他的兴趣和偏见在哪里,作为某些国家泳坛势力的“密友”,他一直寻找各种机会去非议国际泳联,给他的美国朋友撑腰,替他支持的美国教练团队表达观点,说“国际泳联应该被别的机构取代而不是被改革”。同时他与涉及违规飞行药检的机构——瑞典的IDTM 关系密切。

由于欧美国家的读者对普通的政治新闻已经带有一种厌恶感,在体育和娱乐新闻中传递一些或明或暗的政治立场则成为不少媒体惯常的做法。洛德此次事件只是一个代表,他们会把谣言或者传闻做成新闻,再用舆论鼓动国际反兴奋剂组织WADA发起对某个中国(或者任何非欧美国家)运动员的后续调查,以求假戏成真。例如这次事件中,当国际泳联已经澄清事实本原之后,《泰晤士报》仍继续在网络上扩散相关假新闻,并且通过社交媒体鼓动国际体育界加入到对中国选手的整体污蔑中来。对此,有的外国网友看在眼里,称此是“涉嫌种族歧视的反华新闻”。

此次事件让我们看到,国际体育界存在着复杂激烈的政治争斗,其中既有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有不同体育组织、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一些国家的政治势力渗透到号称中立、独立的体育组织和机构中来,试图通过掌控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来谋求赛场外的更大利益。因此,在这些赛场外的博弈中,增加中国在体育政治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已是一个当务之急的课题。(作者是驻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