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肖申克的救赎》自由不会折翼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自问世以来就一直与好莱坞史上诸如《教父》系列电影共争影史第一:在IMDB当中被超过160万以上的会员选为250佳片中第一名。并入选美国电影学会20世纪百大电影清单。在中国的豆瓣网电影评分榜上,《肖申克的救赎》也是以9.6分的高位傲视群雄。我就是想以此为切入点,从它受欢迎,受好评的程度和状态上来阐述它所展现给观众的思想精神。正如晦涩的文学作品不会受大多数人喜爱一样,具有复杂思想的电影同样不会为大多数人所欣赏——繁杂莫测的主题会制约艺术作品本身的的受众面,这和“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有同样的道理。
而《肖申克的救赎》具有旗帜鲜明的主题和既定的思想内容,简约而不简单,深刻而不深沉;当高尚的情怀,美好的品格,伟大的精神都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被直白透彻的放在观众面前的时候,无疑的这些感性认识会被他们所接受,当然,这些感性认识的载体即《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也会被观众所喜爱。综上所述,我想指出的就是: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了口碑上的完美,就是因为其直接歌颂了自由,并戏剧化的将这种理想在电影情节中加以实现——这种理想主义的圆满不正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希冀达到的吗?换句话说,这部电影迎合大多数人对于希望的渴求,所以人们才会喜爱它。
所以,我并不想从自由希望主题上对这部电影进行很多的分析,因为它太直白太简单了。同理,我就不会对主人公安迪有太多赘述,我关心的不是这么一个完美的自由者形象。我关心的恰恰是除他之外的不自由者以及他们生存的环境。什么环境呢?用文中安迪的好友艾利斯的话来讲,这个环境是:体制。电影中的主要场景是监狱,监狱是独立于正常社会环境的一种特殊场所,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剥夺某些人的自由,必然的它也会有完备的高强度的纪律性。它就是体制的代表,委身于其中的个体,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暂时性的,事发时的压制;更为可怕的是,他们会在无形中接受“时间流逝、环境改造”,慢慢的被剥夺向往自由的自我权利。这就是“体制化”。
电影中出现的除安迪以外的犯人,都体现出了这种趋势,但具体的表现又有不同:异化的一种,鸡奸犯“三相助”三人,他们代表着的是监狱中自甘堕落的一派。他们本身就是那样的反面,狱中的体制更是助长了他们的人性之恶;同化的一种,是监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分布最广泛的一类人,他们已经完全或是不完全的被体制化,对自由的向往已经麻木了,甚至于像布鲁克斯那样,即使给了他自由,但是苟身五十多年的体制已经让他“不自由”,不容于正常的社会氛围而最终自我了结。这就是“体制化”化下的两种人,至于第三种,就是主人公安迪这样的破局者,在压抑的环境中满怀希望并为此奋斗了二十年,最后成功脱逃。
另外的,这部电影迥异于别的电影的一个亮点就是无处不在的与故事内容相关联的细节。一部优秀的电影在细节上必然是有所体现的,但很少有一部电影能像《肖申克的救赎》这样把情节和细节糅合得如此恰当。这种糅合精准的把宗教历史和象征与主人公安迪的遭遇相衔接,暗示了他的结局乃至于典狱长的结局。其衔接的手法之巧妙无痕,其产生的结果,甚至于可把观众的思绪引导至加尔文教的“先定论”。我想,这并不是偶然,这应该是导演在执导这部电影时的有意而为之。举一个在电影中比较明显的例子:影片最后,典狱长从保险柜拿出了被安迪掉包的《圣经》——也是安迪用于藏匿鹤嘴锤的《圣经》,典狱长翻开的那一页,标题正是“Exodus”即“出埃及记”,它所描述的正是古代犹太人领袖摩西带领族人出走埃及追寻自由的故事。
摩西就是安迪的象征,摩西的追求和安迪的追求并无异处,同样的,他二人的经历都富有传奇色彩。类似的细节还有许多:挂在典狱长办公室的刺绣“主的审判迅速降临”;安迪被关禁闭类比于基督教义中的宗教人物;安迪最后爬出的污水沟与以色列人跨过的约旦河。可以看出一个明确的现象:种种细节几乎都与宗教有关。归结于电影本身,影片中的《圣经》可以说是安迪与典狱长互相博弈的缩影。典狱长信奉《圣经》并以此来推行自己在监狱中的统治,认为自己是犯人们的“救赎者”。讽刺的是,他就好比是中国古代的“道学家”,拿着金科玉律而行道德沦丧的作为。恰恰是他想“救赎”的人,比如安迪,不依靠他而自己解放了自己。
最后我想谈一谈这部电影的结局。因为从结局上,也可以理解它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最后,安迪越狱成功并得到了典狱长的所有不义之财;瑞德也被假释出狱,并与安迪会面。影片的结尾,画面定格在了两人在墨西哥海岸深情相拥。无论过去有多么的苟且,多么的不自由,在拥抱的刹那,自由的荣光笼罩了二人。这个戏码,是不是很熟悉呢?是的,这就是不折不扣的“大团圆”式结局。是理想主义情怀的胜利,前文我已经说过:这种理想主义的圆满正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希冀达到的。现实中观众无力达成的境界,电影替他们达成了,一种心灵上的共鸣悄然而生,横来的赞誉自然也不会缺少了。在我看来,这样的结局固然具有希望的温情以供人沉迷,但某种程度上来讲不免流于轻俗浅显。这算是我的一家之言吧。
总体观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艺术性和思想性兼具的电影,它之所以独一无二,我想是因为其歌颂赞美的理想主义情怀即追求自由的内涵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向往,又因为其结局的美满,所以受世人赞誉。有人称这部电影为完美。这种观点是我向来所驳斥的,因为完美的本身就是一种缺陷。可能这部电影无限接近于完美,但正如科学家永远无法准确衡量和定义“一米”的长度一般,这部电影也永远不会达到完美。但充斥于电影中的对自由和希望的渴求,铸就了理想主义的精神丰碑;对压制人天性的“体制化”环境的鞭挞,留下了现实主义的无穷思索。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最大最深的意义所在:自由不会折翼,尽管它还在负重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