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桥上38年“父子情”
作为联接首都北京和大西北的重要通道,这座京包线上最长的钢梁大桥承载着重要的铁路运输任务。
为了保障铁路的安全畅通,一代代铁路桥梁工每天都对大桥进行悉心的检查和保养,日复一日,寒来暑往。在这其中,一段守桥父子情的故事感染了无数铁路人,这对父子守桥人也在38年间接力为旅客保驾护航。
在京包铁路康庄站至狼山站之间,京包铁路88号桥(又名妫水河大桥)横跨官厅水库。
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妫水河大桥旧桥全长663.4米,横跨官厅水库。大桥所在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冬季高寒,湖面结冰,由于修建时未考虑冬季水库静冰压力,曾多次发生静冰压力将大桥桥墩挤断的险情,中断铁路行车。为保障行车安全,铁道部于1995年在该桥下游30余米位置修建新桥--妫水河特大钢梁桥(图中左二),1997年底建成通车。旧桥同时报废,只保留桥墩(图中左一)作为战备应急。
年过七旬的马建忠曾担任老京张铁路妫水河桥梁工区工长。老马1978年调入张家口工务段,负责维修保养妫水河大桥旧桥。“每年冬天的破冰是工区一年中最辛苦的工作。”站在旧桥桥墩前,老马对他20年的桥梁工生涯记忆犹新。“西北风刮在脸上,跟刀子割一样,耳朵冻伤那是常事。”妫水河大桥地处风口,常年刮五六级大风,尤其是冬季数九寒天,寒风刺骨。
离大桥不远的一间小屋曾是老马工作时的休息间。“有床,但不能睡,必须保持清醒,顶多坐着歇会儿。”老马说。为保障列车冬季行车安全,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3月中旬,老马和工友们每天都采取人工炸冰、空压机打压吹风和破冰船破冰相结合的方式给大桥桥墩破冰。
马立明是马建忠的独子,2000年退伍后被分配到张家口工务段工作,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了妫水河桥梁工的一员。与父亲不同的是,马立明负责妫水河大桥新桥的维修养护工作。
一月的妫水河已经封冻,桥面的铁轨和两旁的钢架结构让形成一条风道,桥上寒风凛凛,马立明(左二)和工友们就在这“风道”里开始了一天的维修养护工作。工友们大都知道马氏父子的守桥故事,所以即使马立明今年已经40岁,还总是被称呼为“小马”。“还有比我岁数小的,也叫我‘小马’,听习惯了,也就没啥。”马志明说,“我个子矮,干活的时候就多跑两步,正好能暖暖身子。”
马立明所在的桥梁工工队有十余名工人,每天要一起从大桥最南端走到最北边。作业分工明确,有人携带道尺负责丈量铁轨间距,有人携带扳手负责检查螺栓是否拧紧,有人用工锤敲打铁轨凭回音检查铁轨质量,有人用望远镜观察桥梁上方的螺栓,还有防护员携带信号旗负责维护工人安全。大家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走好这段近1公里的铁道桥检查路。
韩建军(右一)曾和马建忠一起干活。韩建军回忆道,“以前可比现在苦,设备落后,气候也更差。现在好了,设备上来了,年轻人也更能干了。”
马立明(右一)手持工锤敲打铁轨,根据传来的回声检查螺栓是否松动。
24岁的汪佳伟手持望远镜检查桥梁上方螺栓是否拧紧,避免螺栓松动。
马建忠退休后经常到妫水河大桥旁看望儿子。得知父亲来了,马立明在工作结束后快步走向父亲。工作之余,妫水河大桥是马氏父子最常聊的话题。“每天下班我也会和父亲聊聊工作上的事,父亲经常和我讲桥梁工作中每一个细节的重要性,遇到什么难题我也会让父亲帮我分析。”马立明说。在父亲和工友的帮助下,马立明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桥梁工,还被任命为工区班长。
马建忠(右二)探望儿子马立明(左一)和他的工友。韩建军(右一)和先后和老马小马共过事,“那时候,老马是我的‘师父’。”韩建军见证了小马一步步继承老马的衣钵,现在也成为了小马的‘师父’。 “当年老马手把手毫无保留地教我技能,后来我又把这些经验全部教给了小马。”韩建军说。
说是来看儿子,但其实马建忠更想来看看那个曾经“陪伴”他20年的旧桥。“我就觉得它(大桥)像个朋友似的。”马建忠说。尽管旧桥现在只剩下桥墩,但马建忠依然很怀念在妫水河大桥上奋斗的日子。
据张家口工务段宣化桥梁车间支部书记何新成介绍,该工区负责桥隧设备养修、临时性检查和周边环境安全巡视等工作,对养修任务完成的质量和兑现率负责。马立明所在的工区每月需对管辖范围125座桥梁、97座涵渠等桥隧涵设备进行一次全面安全巡视,重点对钢梁桥明桥面状态不良、线间漏砟、限高防护架被撞、人行道板、栏杆丢失等影响安全的设备问题进行巡视检查。对桥梁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桥梁上下游挖砂、拦河筑坝、桥梁邻近堆载、桥下违章建筑、上跨设备坠物隐患、桥上广告牌和声屏障脱落等隐患进行巡视。换言之,工区每年至少要徒步行进上千公里,来保障管辖区段的行车安全。
妫水河大桥南侧1.6公里处,国内首例适用于350公里时速有砟轨道高速铁路的钢桁梁铁路桥--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今年通车。未来,马立明和工友们将担负起更多、更艰巨、更复杂的维修养护任务,同时也将把京张铁路上的詹天佑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