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丨这本蓝皮书里有一个外太空大计划
1月2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了《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盘点2018年航天活动,并介绍2019年宇航任务整体情况。2019年中国航天将继续开启超级模式,发射次数继2018年之后将再次突破30次,长征五号 运载火箭再度出征执行复飞任务,嫦娥五号将实现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走进这本中国航天的年度回顾,我们看到的是征服星辰大海的雄心。
稍等,蓝皮书是啥?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
权威的报告文书因其内容之重大性,往往不需要精美的包装。于是简单拿一张白纸或者蓝纸做个封面,所以有了什么白皮书、蓝皮书之称。相比较而言,蓝皮书更侧重一个第三方机构的调研角度。所以,虽然这份报告来自我国航天产品的一个重要的制造商,但调研的对象却是整个中国的航天事业,乃至全球的航天事业。
发射次数破百 全球航天“探底回升”
蓝皮书里这样一句话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2018年,世界实施114次发射任务,自冷战结束后时隔28年首次实现年度发射次数“破百”;
28年前,1990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是121次,主要来自美国和前苏联。在那个年代,这就算是航天事业的低谷了。要知道冷战巅峰时期,美苏每年各自都要发射个70到100次的火箭。在那个年代里,太空探索的背后,是两个大国的激烈对抗。
当冷战逐渐落幕,人们逐渐开始反思,为什么要把真金白银都扔到天上去。
前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美国航天飞机的直接对手
28年过去了,人类渐渐开始找回了一些进军太空的理由。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手段让天上的星星为地面上的人服务。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航天经济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18年全球航天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美元,达历史最高水平。
除此之外,28年过去了,世界航天也在为新的发展探索新的方式。
明天,美国的“月球勘测轨道器”(LRO)就要对中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着陆点进行拍照。美国航天局(NASA)在公告中强调,与中国的合作“透明、互惠、互利”其实早在2013年的嫦娥三号任务中,中美两国就在航天领域有过这样的“隔空”合作。
美国拍摄的嫦娥三号——蓝色箭头所指为着陆器,黄色箭头所指为玉兔号月球车
但拍拍照这样的合作是不是还是太简单了。
2015年的科幻大片《火星救援》里,就是中国火箭发射美国飞船把在火星上种土豆的马特达蒙救回来的。希望中美两国进行更高层次的太空合作的呼声,正在以这样的方式传遍世界。不管这样合作的可能性在当下的时局中显得多么渺茫,但中国航天的开放姿态,已经为在合作留下了空间。
《火星救援》剧照,剧情为NASA官员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交谈
在全球航天发射任务“探底回升”的今天,我们真心的希望,下一个发射任务的高峰期,不会再产生在对抗之中。
中国:跟跑到领跑 以后可能就没这回事了
振奋人心的不只是2018年中国航天以39次航天发射,居世界之首。
2019年,仅航天科技集团一家就规划了30余次发射,加上其他集团和日渐成熟的民营火箭公司,中国的航天发射次数从300次向400次迈进,也许只要3年时间。
别急,还有更燃的!而很快,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的方式,也要发生重大转变。
疑似国产重型火箭方案
此前,几份据说是龙乐豪院士讲课的PPT在网上披露出来,其中展示了中国未来重型火箭构型,这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0吨的巨无霸,将直接超越在航天迷们心中封神地位的美国土星五号火箭(110吨级运载能力),按照2030年首飞的规划,那时中国将拥有全球实力最强大的运载火箭。
人类曾制造和使用过的最大运载火箭——土星五号正在发射阿波罗月球飞船
作为长征运载火箭系列总师的龙乐豪院士做的PPT,岂是社会上一般的PPT可以比的?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披露:中国全面开展了重型运载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论证,已初步确定运载火箭技术方案和研制能力布局方案。完成了以大直径贮箱为代表的多个原理样机以及三型发动机多次部组件级热试验,关键技术攻关取得实质性进展,为重型运载火箭重大专项任务的立项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重型火箭长征九号构想图
相比之前中国的航天项目,比如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导航工程,他们的发展是一个与世界先进水平“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励志故事。以重型火箭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工程,从一出生,就的是个传奇故事,因为它只有“领跑”这一段。
没办法,大任须担当,实力难低调。
这也就意味着,在创新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再也没有标准答案。在许多人类探索太空的领域中,中国将成为唯一的解答者。
领跑,就准备好面对孤独吧。
谁让你们给卫星起这个名字的
在蓝皮书的末尾表格里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发射的详细信息:
2018年我国航天发射情况详情表
嫦娥四号,北斗卫星,当然,我们的记者,甚至是普通百姓,都因媒体的报道而了解了很多。但是有几个名字,我相信很多人只是听过而已。
天空飘来五个字:这都啥玩意
是谁给卫星起的名字?是资本
这种当今社会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正在以它独有的方式进入航天领域
商业航天就像一个顽劣的孩子走进了图书馆
阅读者会嫌弃它的聒噪,鄙夷管理者愚昧,怎会放任它进来
管理员也怕它弄坏了典藏的古籍,又碍于幼吾幼的礼数不能粗暴地将它赶走
气氛尴尬中,孩子又踢到了书柜,发出烦人的响动
但当它在知识的殿堂里长大成人后,可能爆发的力量将无可限量。
某型商业火箭发射——居然还在头部搭载了神秘的试验装置
被《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列入《2018年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情况》这张表格的,有一家民营火箭公司。它却是2018年进行发射任务的民营火箭公司中唯一发射失败的。
我们有幸采访过这家初创的火箭公司。当时他们的一个主管正带着人在一座荒山上挖土,要盖液体火箭试车台。
这个体制内走出去的中年航天人拉着我说,你看我在体制里,也是个管理岗工作人员,在办公室里做好手头的工作,也能有不错的待遇。为什么要出来受这份儿罪?就是还想要在这份事业上再干出点动静来。中国商业火箭公司要成功,就要成为能输出精神价值的公司。
我们将信将疑,觉得似乎有点道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走到今天,不就是造就和传播着一种航天精神么?
很多商业航天的从业者是从体制内走出来的,这是不争的事实。航天精神或多或少,已经沁润进了他们的肌体和思维中。
希望中国航天输出的精神价值,能成为让那个商业航天“顽劣的孩子”健康成长的法宝吧。
2019,中国航天又将开启新的征程。
中国航天 加油!
(央视新闻 空天逐梦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