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揭秘滇剧民间传承故事

独家观点

2019-01-30 12:50

昆明戏窝子》剧照。 供图

昆明戏窝子》剧照。 供图

先锋

·精品文艺

2019年1月29日,对于滇剧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由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出品,昆明市广播电视事业技术管理中心、云南众力影业联合摄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集系列纪录片——《昆明戏窝子》正式发布。作为2018年昆明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之一,该作品历时近1年完成,通过记录昆明本地的几个代表性滇剧戏班子的故事,展现滇剧魅力,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传统艺术。

记录戏班子 展现滇剧表演魅力

滇剧,是云南省的地方特色剧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演绎风格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说起《昆明戏窝子》的拍摄初衷,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副局长谷少华表示:“这部纪录片就是为传承滇剧文化艺术而诞生,通过记录滇剧戏班子的故事,展现滇剧的表演魅力。”

昆明戏窝子》一共4集,每集30分钟,分别讲述了云南省第一家由个人出资开办的滇剧花灯传习馆——“古渡梨园”、有名的“滇戏窝子”牛街庄、牛街社区滇剧传承基地、呈贡斗南戏剧爱好者协会等“昆明戏窝子”的故事,以及张雄、张勇、张德元、李有信等人为滇剧奉献一生的感人事迹。

观众从中可以看到,“古渡梨园”见证了昆明民间滇戏近10年来的发展轨迹;张勇自己出资筹建了云南省第一座也是唯一的民间滇戏博物馆;73岁的张德元是牛街庄业余滇戏班第五代掌班人,他一辈子热爱滇剧,过去10多年的时间里,他教会大家11场本子戏和68场折子戏,培养了许多民间滇戏人才;今年63岁的李有信是土生土长的呈贡斗南人,作为云南本土民营企业家,他自己出资筹建了一个占地上百亩的滇剧传习基地,还自己设计盖了2栋5层高的大楼,一栋用来做滇剧的培训、教学、排练和录音,一栋用作滇剧博物馆。

“2008年,滇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时隔10年之后推出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承担着宣传和推广滇剧的使命,因此采用专题纪录片风格,用大量解说和画面同期声相结合的形式讲述昆明滇剧的发展现状。”《昆明戏窝子》导演许东平说。

许东平介绍,《昆明戏窝子》以昆明滇戏在民间的传承为主题,分别从滇戏传承人的故事、传承与保护现状、滇戏在云南的历史沿革、滇戏艺术的文化魅力等几个方面,完整呈现滇戏的传承现状。用真情讲述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具有代表性的滇戏传承人及他们背后的故事,了解滇戏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让大众了解滇戏、关注滇戏、保护滇戏。

系列纪录片 用影像传承非遗

谷少华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起,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纪录片拍摄项目启动。“目前已经完成了4部纪录片的摄制,其中既有对昆明市非遗项目概览式的介绍,也有对阿诗玛叙事长诗、滇剧、彝族大三弦舞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具体展示,计划通过这些影像记录,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参与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谷少华说。

谷少华认为,滇剧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昆明民间滇剧演出团体日常活动频繁,正所谓滇剧艺术来源于民间,发扬于民间,近年来,随着民间滇剧文化生态的恢复,滇剧再次走进百姓的生活。

他透露,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工作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持续跟踪记录,捕捉生活中最真实的场景,收集了大量宝贵的影像资料。在影片创作过程中,反复修改打磨,力求精益求精。“随着多元文化娱乐方式的普及,滇剧艺术遇冷,渐渐地失去了观众,希望这部片子能唤起大家对地方艺术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将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韵悠远的春城昆明更好地呈现给世人。”谷少华说。

据了解, 目前可登录“众力影业”官方网站观看纪录片《昆明戏窝子》,下一步,昆明市还将举办相关进校园展映活动。(记者王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