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与漆的艺术 木与刀的纠缠
广州艺术博物院中,收藏着一件规模巨大的潮州金漆木雕作品《龙虾蟹篓》。这件作品长期摆在一楼主通道的拐角处。从主展厅参观完展览走出来,伴着左手边中庭里的阳光和绿意,迎面而来就是一片鱼跃蟹游的金碧辉煌,顿时觉得整个人都抖擞起来。
这件作品是潮州木雕大师陈培臣等高手匠人,用了无数个日夜,一点一点雕琢出来的。面对这样一件作品,即使是最挑剔的双眼,也会浮起一丝笑意吧。
《龙虾蟹篓》局部
《富饶的南海》局部
《龙虾蟹篓》全景
半个世纪前 两位匠人开辟了新天地
说起的“宝物”,可能我们脑中第一闪念是远古的王朝,浩渺的群山;白发学究灯前的老经卷,考古队员手中的洛阳铲。没错,很多老东西都是好宝贝。不过,也有不少宝贝,是这些年才造出来的。虽由人作,宛自天成。凝聚了作者真情、真心、真功夫的作品,无论诞生于何时,总有传世的价值。
《龙虾蟹篓》是经典的传统样式潮州金漆木雕的“虾蟹篓”形式。蟹篓外壁,一群肥硕的虾蟹攀援其上,篓里还有不少不安分的,好像要努力爬出来。这件作品通高约两米,刻了数十只螃蟹和龙虾,还有海草、小鱼等配饰。靠近观看,虾蟹的触须、尖足,背壳的起伏和表面的颗粒状突起,都被精巧地刻画。大木料被依纹路和原始形态,镂空成错综复杂的立体网状,好像能感觉到微小的震颤。那是虾蟹爬过竹篾的动静吗?
“虾蟹篓”这个主题,在潮州金漆木雕中很常见,现在大家也比较熟悉。它是怎样起源的呢?曾任广州美院美术陈列馆馆长、《潮州木雕艺术》一书作者曾庆钊曾撰文指出:相传,清末,有“木雕状元”美誉的潮州木雕艺人黄开贤,在潮州市南堤外青龙古庙大厅的横木载上雕刻了一件半通雕形式的多层镂通“蟹篓”。20世纪50年代初,潮州木雕艺人张鉴轩及其门徒陈舜羌受这件木雕“蟹篓”启发,在整块樟木上运刀,以多层镂雕技法雕制成图,遂成可单独置于架上作四面观赏的多层镂空通雕《蟹篓》。竹篓内外雕刻了10只螃蟹四散爬行,这在当时堪称是潮州木雕中内容形式与雕刻技法均有突破的作品。1957年,张鉴轩、陈舜羌携圆雕蟹篓在“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博览会”上展出,凭借生动的造型和精细的雕刻工艺获得铜制奖章,也令潮州木雕蜚声海内外。
此后,《蟹篓》成为潮州木雕艺人常选取的题材,且规模愈加扩大,雕琢的海洋生物数量更多,附属景观更丰富,并且加上了金漆手法,更显富丽堂皇。
变化万端 刀刀紧凑的艺术
螃蟹、龙虾……传统题材一用再用,却千变万化,屡屡博得掌声。这些样式,从潮州海边的波声中生长出来,带着湿漉漉的气息,带着生活的味道。
同样被艺博院收藏的《富饶的南海》就是这样一件作品。它的整体形态,采用的是壁挂样式,现在挂在二楼马思聪纪念馆外墙璧上。2001年完成,高约3.02米。几根芦苇划出优美的曲线,勾勒出海天的轮廓。海鸥在空中翱翔,海浪激起浓密的泡沫。金闪闪的海蟹、龙虾、海鱼、乌贼安排在作品周身,跳跃、卷尾、拧身、疾游……木头在匠人们的手下,仿佛有了灵性,变得柔软,不是凝固了海洋生物的一个瞬间,而是打个滚,化作活物,随波逐流,往来杂处。作品厚不过15厘米,视觉上却给人以层层递进,一望无尽之感,可见作者花了多少功夫来雕琢细节,才能提供如此细腻的解析度,如此大的信息量。
《潮州木雕艺术》中有这样一句话:“潮州木雕,手法精细,变化多,越多越好,在多多中,刀刀紧凑,刀刀相邻,十分合拍。在精细中,又大多以装饰手法出之一,大起大落。”可谓一语道出了潮州木雕审美的核心所在。潮州艺术,素以富丽著称,格外注重细节展现和场面铺排,用工用料毫不吝啬。金漆木雕就是集这种审美和创作精神之大成者。
如上所言,潮州木雕之美,首在“变化”。我们仔细看艺博院的几件藏品,发现同是海蟹或龙虾,姿态、体形、动作都各不相同;身体构造在秉承物种自然形态的同时,也各有微妙的小处理。总之是一眼望去只只相似,仔细端详个个不同。这不单纯是运用刀法的技巧问题,也是多年海边生活经验作用于创作情境的结果。
当然,对于艺术作品而言,技术性的东西,是承载艺术表现和外延空间的根基所在。从大的方面,潮州木雕的雕刻方法可以分为浮雕、沉雕、圆雕、通雕、混合雕等几种。根据不同的题材要求和表现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雕刻手法,才能达到使作品主次分明、疏密合理、层次高低处理适度的效果。
潮州木雕的表现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花鸟虫鱼、岭南佳果、戏剧故事,都可在匠人们的笔下,一一得以呈现。行家指出,如何在雕刻中做到实实相生、虚实相应、点划到位、精雕细琢的物象效果,考的是匠人多年练就的手中功夫,也考验匠人创作时的灵感闪现。无疑,虾蟹篓便是灵光闪现的创新产物。
追求“化朴为华” 源自就地取材的乡土传统
据说潮州木雕有文字记载及实物凭证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发展到明清,技艺达到巅峰。今天在博物馆和收藏界登堂入室的它们,于潮汕人而言,在早年,不过是寻常的日常装饰,广泛使用于建筑物和家具上。所采用的材料,建筑多用杉木,家具多用樟木,较少使用寸缕千金的名贵木材。但饰以髹漆贴金的手法,又令它带有其他工艺品类少见的富贵奢华。有些人评价它是“化朴为华的艺术”,评价非常到位。
毋庸讳言,潮州木雕在明清时期的繁荣发展,不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也和明清潮汕地区繁荣的商品经济导致的旺盛需求有关。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居住环境由传统民居变为当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潮州木雕的使用功能在削弱,从“功能载体”逐渐向纯粹的“装饰用途”转变。当代潮州木雕的创作,更多地成为匠人们展现个人技术水平和艺术追求的创作。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潮州市的李得浓、陈培臣成为潮州木雕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传承人名单。
当下随着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推广普及,不少传统工艺品类的设计与创作体现出趋同化的倾向,传统手法、风味有褪色的隐忧。但在潮州金漆木雕那里,我们仍看到的是地道的本土风味。业内人士评价,要完成一件优秀的金漆木雕,从选料开始便要认真下功夫。金漆木雕所用漆料多为植物性生漆,加工前需要精心过滤,保持漆液的纯净;制作熟漆时要在生漆中加入适量桐油,在阳光照射下不停搅拌,使之充分氧化聚合和蒸发水分。制作木雕需要的其他颜料也很多,包括正银朱、黄漂、红丹、乌烟、铜绿、砂绿、孔雀蓝、酞酯蓝、石黄、藤黄等。画稿、打坯后,才能进行雕刻、髹漆、贴金等后续工序。(卜松竹)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