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 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十六载,新疆的民族团结践行者——库尔班·尼亚孜
亚太日报记者 张诗雨
在祖国边疆,有一位坚持做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校长。他在南疆乡村开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和汉族老师们共同培养出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状元。16年来,他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教育为孩子们搭建起了一座通往广阔世界的桥梁。
他,就是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国语小学校长库尔班·尼亚孜。
国语小学的诞生
1964年,库尔班·尼亚孜出生在乌什县的依麻木乡,父亲带着全家搬到了与兵团农一师的四团相邻的英阿瓦提。跟随父亲去四团的路上,库尔班·尼亚孜第一次见到了托什干河。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河面让库尔班·尼亚孜心生震撼,“那时候在我的认知里,依麻木乡就是全世界。”库尔班·尼亚孜对《亚太日报》记者说。
库尔班·尼亚孜度过了与村中其他小孩不一样的童年,逛巴扎时,除了馕和抓饭,还可以吃到雪白的大馒头;除了毛驴车,人们还骑着自行车来来往往。跟四团中的孩子们玩在一起,他很快就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汉语。“那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大年初一去河边捡鞭炮,可以开心地玩一个正月。”库尔班·尼亚孜说。
这样的经历让库尔班·尼亚孜产生了走出去上大学的想法,1982年他考上了新疆大学,成了全乡第一个大学生。从新疆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库尔班·尼亚孜成为了阿克苏职业学校的汉语老师,对他来说从师的13年,也是最可怕的13年。“我发音不准,字写得难看,表达能力也差。”库尔班·尼亚孜说,“我还是学校里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很恐惧,担心耽误学生们的未来。”库尔班·尼亚孜顿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必须从娃娃抓起。
深思熟虑后,库尔班·尼亚孜决定辞职。1999年,阿克苏职业学校的校长批准库尔班·尼亚孜停薪留职,他离开家乡,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因为没有语言障碍,库尔班·尼亚孜走到哪里都可以立刻跟当地人打成一片,这让他再次感受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
2002年底,回到家乡的库尔班·尼亚孜看到的依旧是乡亲们贫穷的面貌和落后的思想。他决定必须用教育改变下一代的命运,必须让孩子们掌握走出家乡的语言能力,让孩子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当时的乡党委书记张杰
2003年的春天,库尔班·尼亚孜拿出自己十多年的积蓄,创办了乌什县前进镇国语小学。当时的乡党委书记张杰是国语小学诞生的见证人,他介绍说:“学校刚建起来的时候,设施非常简陋。当时乡里很穷,汽车加油都没有钱。为支持库尔班·尼亚孜办学,只能找一些旧的课桌椅和餐桌送到学校,作为办学设施。”
挫折,让信念更坚定
为了让学生学到标准的国家通用语言,库尔班·尼亚孜决定全部聘请汉族老师授课。他找到了李永红,也就是现在国语小学的副校长。
李永红校长对《亚太日报》记者说:“03年时候库尔班·尼亚孜给我打了电话,用模糊的汉语跟我说了开学校的想法,请我做第一个汉族老师,我当时挺恐惧的。”
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李永红和库尔班·尼亚孜见了面。听过库尔班·尼亚孜的想法后,李永红开始理解他的办学原因。“库尔班·尼亚孜看到家乡孩子们除了吃饱穿暖之外没有其他理想,他很心痛。说这些的时候,他眼里都是泪。”李永红说。
李永红被库尔班·尼亚孜打动,决定加入国语小学。由于小学的“特殊性”,招生非常困难。库尔班·尼亚孜带着李永红和另外两名汉族老师,开着一辆破旧的白面包车开始了艰难的招生之旅。没有宣传册,只有一条写有招生标语的横幅。“他声情并茂地向村民介绍,通过实例说明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好处。”李永红回忆道。
国语小学副校长李永红
三个星期挨家挨户的宣讲,终于吸引了80多名学生来到学校。然而国语小学的第一堂“课”还没开始就宣告失败了。不大的教室里,挤满了听不懂对方说话的孩子和老师,哭闹声充斥了整个小学。库尔班·尼亚孜见此场景,又回想起办学以来的艰辛,也流下了眼泪。
坚定的信念让库尔班·尼亚孜重新振作起来,他吸取经验,再次找到学生家长,承诺前两星期的课程不收取学费。家长们同意了库尔班·尼亚孜的提议,但提出了轮流看护孩子们上学的要求。“他们虽然同意再来上课,但是内心还是有芥蒂。”库尔班·尼亚孜回忆道。
就这样,国语小学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孩子们一点汉语都不会说,”李永红介绍到,“我们只能动态教学,边做边说,让孩子一点点跟读。”
课堂上,李永红边表演坐下的动作边大声念出“坐”,边站起边大声念出“站”。一个星期后,老师们的嗓子全都哑了。
为了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库尔班·尼亚孜找来了快板。他让老师们边用打节奏边教授读音,轻快的节奏既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又有助于记住发音。两个星期后,孩子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基本没有障碍。
轮流看护的家长亲眼看到孩子的成长,见证了老师们平日里的悉心照料,终于放下了心中的芥蒂,国语小学终于开始正式授课。
从一开始,创办国语小学就注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各种各样的冷言冷语、质疑和压力,一直伴随了我六年的时间。”库尔班·尼亚孜说。
2009年5月28日成了库尔班·尼亚孜和学校教职员工一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是国语小学第一届毕业生成绩揭晓的日子,老师们从凌晨开始守着电脑查成绩,早晨八点,内初班的分数线出来了。“当时我的手一直在抖,太紧张了。”李永红回忆道。
学校的网络不好,库尔班·尼亚孜和老师们决定先从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开始查,李永红在网站输入了艾孜买提——一个淘气男孩的信息。
“227分!”李永红说,“我当时大叫出来,根本不敢相信。查了六七个孩子后,办公室所有的老师都已经哭得抱成一团。”
六年所有的汗和泪都在优异的成绩里蒸发,李永红双腿颤抖着走向班级,望着孩子们一双双期待的眼睛,她激动地宣布了喜讯。“艾孜买提当时哭得从凳子上摔下来。”李永红回忆道。
国语小学的学生从最初的80人增加到700余人,教师从4人增加到40人,学校共培养出9届539名小学毕业生,其中80%被内初班录取,毕业生里有不少学生在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高校。2016年国语小学的第一届毕业生穆萨•图尔贡被清华大学录取。
国语小学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可,他们想把孩子送来这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让孩子的未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小学终于走上了正轨,有了更好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库尔班·尼亚孜说。
乌什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阿孜古丽·阿不都肉素力
记者从乌什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阿孜古丽·阿不都肉素力处了解到,2014年,县委政府及多方共同筹资1700多万元,为学校新建了8700多平方米的校舍,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乌什县财政每年给学校提供76万元资金支持,保障教师的工资待遇,确保不低于公办学校教师。目前国语小学的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享受各类补助待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
走进乌什县前进镇国语小学,记者看到这里的教室和走廊张贴着古诗词、名言警句,学校四层还设一间“国风”十足的国学教室,中华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教室里,身穿大盘扣对襟上衣的孩子们,用标准的汉语朗读着课文,朗朗读书声回响在整个校园......
12岁的古丽则巴·库尔班是国语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采访中,她熟练准确地使用各种成语、形容词,难以想象几年前刚入学时的她曾对汉语一无所知。古丽则巴告诉记者,她的理想是考上清华大学。
国语小学正门口摆放着一座孔子铜像,校园内也随处可见《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宣传画,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国学教室/王志清 摄
库尔班·尼亚孜告诉记者,“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包粽子、吃月饼,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氛围。我们现在还从饮食文化、礼仪文化等多种文化上下功夫,让孩子从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去年夏天,库尔班·尼亚孜特意邀请陕西安塞县的农民来教孩子打安塞腰鼓,如今孩子们已经可以组队进行振奋人心的腰鼓表演。不仅如此,库尔班·尼亚孜还想将豪放的安塞腰鼓普及到农牧民之中,“先教会学生们,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教给家长,然后再推广到村里,教给村民。”库尔班·尼亚孜说,“一个民族的自信来源于文化的自信。”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纽带,共同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
2018年12月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库尔班·尼亚孜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增进民族团结作出积极贡献,被称为“国语传播人”。
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再度谈起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的事,库尔班·尼亚孜依旧显得很激动。他仍清晰地记得当“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库尔班·尼亚孜”这样的评语在大会上响起时,自己流下的幸福泪水。
“感恩伟大时代,让我梦想成真。我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还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乡村,走进千家万户。”库尔班 · 尼亚孜说。
(来源:亚太日报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