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国之重器背后的“牧星人”
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在2018年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孙家栋,这个与中国航天紧紧相依的名字,也和许许多多的荣誉连在一起。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第148081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孙家栋星”……如今,当“改革先锋”的称号来到,他对荣誉却从不居功自傲。
“这个称号实际上不是对我个人的,更是对中国航天的一个肯定。”孙家栋说。
↑图为年轻时的孙家栋在工作中。记者 杨武敏 摄
航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每项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应用等数个系统构成,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总设计师或总指挥,孙家栋则被大家尊称为“大总师”。
如今,年事已高的他还会亲自来到发射场,和卫星发射一线的科研人员一起。
每次只要有孙家栋来到发射现场坐镇指挥,发射试验队的队员们都是既热切期待又难免有些紧张。期待的是有孙家栋在,心里就先踏实了一大半;紧张的是只要有一点小瑕疵,就逃不过他的“法眼”,被当场揪个现行也是常事。
在一次发射中,卫星在转运途中不慎发生了轻微碰撞,试验队员们一下子慌了神,谁也不敢保证这会不会对发射造成影响。
接到紧急报告后,孙家栋当天就从北京赶到了西昌,一下飞机就直奔卫星试验厂房。了解清楚现场情况后,当时已经快80岁的他一下子就钻到了卫星底下,对着卫星的受创部位仔细研究起来。
等到孙家栋从卫星下面爬出来,一旁的试验队员们赶忙上前搀扶,孙家栋则摆摆手说:“卫星没事儿,能用!”
一句话,就让大家悬在半空的心踏实了下来。
“搞航天工程,没有好坏,只有成败。要保成功,就必须发扬严格、谨慎、细致、务实的作风。”孙家栋总是这样告诫年轻人。
年近九旬的“牧星人”
改革开放40年来,从“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到“北斗”系列导航卫星,从东方红通信卫星到月球探测卫星,一件件国之重器的背后,都少不了孙家栋的身影。
曾经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一条最重要?”
“热爱。”他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热爱,就谈不上奋斗、奉献、严谨、协作、负责、创新……”
正是凭着这个信念,他勇于担当,为了大局可以抛弃个人顾虑。
几十年来,尽管从事着充满风险的航天事业,但孙家栋从来没有被困难吓倒。在挫折面前,他总是愈挫愈勇。
20世纪70年代,孙家栋带领团队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时出现了意外。在最初的震惊后,孙家栋带着大伙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1年后,一颗新的人造地球卫星腾空而起。
2009年3月,在孙家栋80岁生日时,钱学森专门致信祝贺。钱老在信中说:“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举国沸腾、世界瞩目。
时针拨回15年前,当国家启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时,已经7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
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他却冒着风险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孙家栋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孙家栋的老伴魏素萍回忆,搞嫦娥一号时,孙家栋经常半夜走到阳台上,仔细看着月亮在天上慢慢移动,心里默默琢磨工程技术方案。“有时他在窗前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孙家栋最为繁忙的一年。“他总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一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四五双。”魏素萍说。
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里,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雀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却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在偷偷擦眼泪。
“孙家栋无疑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总能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叶培建院士说,在困难面前,他绝不低头;在责任面前,他又“俯首甘为孺子牛”。
最关心的还是“核心技术”
孙家栋的一大长处,就是善于协调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找到最经济、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航天工程强调总体,就是要用最可靠的技术、最少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最有利的配合,制订出最可行的方案,保证获得最好结果的一种方法。”孙家栋说,“如同桌子与椅子的配合,如果桌子太高而椅子矮了,你可以把椅子升高,也可以把桌子的高度降低,就看哪个更方便。”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孙家栋说。
近年来,孙家栋特别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今天搞航天的年轻人更要有自主创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深入,我们一定要跟着党中央,尽个人微薄之力,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把我们国家的事业搞好,真正实现中国梦,富起来、强起来,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孙家栋说。(记者 胡喆荆淮侨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