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曼联八连胜的反击战术成功和灵感
联赛争冠无望,自然向杯赛下手。双方并没有在阵容上做出大轮换,基本上以最强人员应战。赛前已经拿到七连胜的曼联,只在门将和前锋线做出轮换,罗梅罗,桑切斯,卢卡库,分别取代了德赫亚,马夏尔和拉什福德,其他位置跟联赛差不多。阿森纳除了右后卫贝莱林缺阵之外,奥巴梅扬,拉卡泽特,扎卡,托雷拉,拉姆塞,切赫等人悉数首发上场。
由于两队都攻强于守,双方主教练在战术部署上各自针对对方的弱点进攻,胜负的分水岭在于防线站位和注意力。
边线三角战术vs边线纵向反击
阿森纳沿用埃梅里擅长的边线三角战术,伊沃比在左边禁区角控球牵制阿什利扬,等待科拉希纳茨后插上下底传中,或者转回大禁区边起脚。同时,拉姆塞和拉卡泽特也会跑到中卫和两个后卫球员之间,等待队友直线传球然后传中给奥巴梅扬,或者自行起脚,而阿森纳本场比赛的进球也是透过这个战术产生的。
至于让出控球权给阿森纳的曼联,在战术部署上其实并不怕被对方主导比赛,因为阿森纳的中场线跟中卫距离偏远,只要对方在前场进攻失去球权,防线就只有双中卫了,形成二打三的局面。而曼联在比赛初段的反击主要集中在左边,依靠桑切斯展开进攻,等待博格巴和卢克肖后插上。
当队友看到状态一般的桑切斯经常丢球之后,便开始调整进攻套路,把进攻方向由左转右。林加德的位置跟之前客场面对热刺一样,主要在中圈徘徊等待后场传球,卢卡库跑到右边,利用科拉希纳茨上前所遗留的空间,发挥短途爆发力,桑切斯留在左边收割,而输送皮球到前场的重责就交给了埃雷拉和博格巴。
就这样,曼联本场比赛的进球也是由反击战术产生的。第一和第二个进球都在右边发动,先是埃雷拉横传给卢卡库,后者在禁区顶假装起脚引起对方注意,却突然直线传给桑切斯,结果桑切斯渗透进去,扣过切赫再打入空门。随后当曼联防线截断阿森纳前场传球后,埃雷拉在后场带球推进再分到右边给当时身处中场线的卢卡库,后者再度突破加速杀入右边的禁区,轻松传给无人看管的林加德打入。再到比赛结束前10分钟的一次反击,博格巴在中路推进,在无人紧迫下起脚远射,切赫挡出后,赶到门前的马夏尔补射打进。不过,曼联球员在阵地战时其实失误也很多,博格巴,桑切斯,林加德,各有6次个人失误,而卢卡库的传球水平也没有改善(23次传球,传球成功率61%),幸亏反击战术能够取得进球。
防线发挥出色
曼联防线在由攻转守时回防速度快,低位防守时囤积球员在禁区位置,埃雷拉和马蒂奇专注禁区顶的拦截,拜利和林德洛夫集中应付传中的抢断,解围清脆干净,成功瓦解对方的攻势,加上阿森纳的中路组织力一般,令曼联防线实际所受的压力其实不大。当中林德洛夫一人有9次解围,卢克肖4次解围和4次抢断,阿什利扬和拜利一共有9次解围,而博格巴对参与防守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有6次拦截成功。
反击战术灵感
索尔斯克亚在赛后访问透露本场比赛之所以采用防守反击战术,灵感来源是参考球队过往客场面对阿森纳的比赛,发现当中大部分胜利都是来自防守反击:例如1997年2月客场2:1击败阿森纳,索尔斯克亚本人当时就凭着一次防守角球反击制造进球。又例如2009年欧冠4强,当时曼联由朴智星,C洛,鲁尼组成反击组合,最后透过经典的高速反击成功击败对手杀入决赛。于是,索尔斯克亚本场比赛便安排卢卡库,桑切斯,林加德,组成速度与力量兼备的反击组合,配合博格巴在中路盘带策动攻势,成功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