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解读日产聆风长续航版:更完美的东西不一定更好

独家观点

2019-01-26 13:24

作为全世界销量最高的电动车之一,日产聆风的长续航版是备受期待的。不过这并非指的是长续航版有多强多逆天,而是新出来的第二代聆风在新能源大潮中,似乎并不能完全响应消费者的期待。而解决这些问题,又好像只有一个答案而已。

2017年9月发布的第二代日产聆风,在那个时间段,数据是足够漂亮的,40kWh电池组带来378公里的NEDC续航里程,这不仅完全超越了上一代的表现,在同级别的雪弗兰Bolt、大众e-GOLF面前也不逊色。唯一的问题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在近两年是突飞猛进的,这样对比的话,即使是才发售两年的聆风,身上也有很多缺点。

比如续航里程并不真实。欧洲NEDC工况的378公里不存在参考意义,实测出来的数据基本在270公里左右,这意味着在冬天,聆风的表现只会更惨。更何况,40kWh的聆风用的冷却方式还是风冷。这势必会让它的工作温度变得不太稳定,进而影响到电池性能以及续航里程。但另一方面,日产也有足够的理由这样做--市面上的纯电动车一般要40kWh以上的电池组才会给到液冷系统,聆风刚好跨在这个分水岭上。

说来说去,还是40kWh的容量限制了聆风的发挥。

不过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聆风依然是新能源市场非常重要的一款电动车。我们的感觉可能没那么强烈,特别是面对着变化多端的国内市场更是如此。但在海外发达市场,这种成熟的电动车并不多见,而且很切合消费者的需求。实际的市场销量也能证明这一点,这款车在欧洲、日本都非常受欢迎。

所以,让聆风变得更加完美,这就是日产的任务了!

虽然是纯电动专用车,但在续航聆风的底气却不那么足。不怕你笑,聆风有四个续航里程的参考值,一个是日本JC08测出来的400公里,这显然是个笑话。美国的EPA好像太严苛了点,只有240公里。欧洲NEDC的378公里看起来理性中立客观,然而经过海外媒体的实测,270公里的WLTC工况看起来才是最接近实测的。

那么如果改变这种情况,增加电池组的容量显然是唯一的答案。在2019年开头,日产推出了一款长续航版的聆风,最大的变化是使用了62kWh的大容量动力电池,这让聆风的综合续航里程超过400公里。

不过这话不能说死,因为这次日产依然公布了三个工况的测试数据:

美国EPA工况下,长续航版的聆风可以达到361公里,这是比较严苛的数据,但至少三百多的续航还是足够通勤的。

WLTC工况,长续航聆风可以达到458公里,这个比较贴合实际,理由是短续航版当时WLTC的续航是270公里,实际测试也确实差不多这个数。

日本JC08工况下,可以达到570公里,不过JC08测试纯电动车的数值都比较搞笑,所以我们就不管了哈。

综合来看,聆风续航版的综合续航里程超过400公里基本是没有问题的。

八年时间,早期的聆风在冬天连50公里都走不了,现在的聆风续航版在冬天都至少有300公里续航

这样的数据即使是放在国内的新能源市场也不逊色了。当然,如果只是电池组有变化的话,这篇文章到此就可以结束了--日产聆风续航版的变动,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用“牵一发动全身”来形容增加电池组容量再合适不过了,虽然聆风续航版解决了开头时说的两个问题--续航里程不再尴尬,而且电池组用上了液冷。但凡事都有代价,增加的电池容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聆风是个紧凑级两厢车,本身可以容纳的电池并不多,那么在构造上动手脚就在所难免了。40kWh的时候电池单体有192块(排列方式2×96),62kWh的单体数则是288块(排列方式3×96)。也因此,聆风续航的离地间隙低了15mm,同时车高增加了5mm。

在电池组内部也有变化,62kWh电池单体使用的是NMC111型三元锂电池,效率更高。而且以前都是8块单体组成一个模组,现在是自由单体组成并排列成模组。这也是为什么长续航聆风的电池组看着和短续航的完全不一样。再加上多种优化措施,聆风续航的62kWh比短续航的40kWh在电池组效率上提高了25%,电池重量也只有440kg。

▲单体组成模组的数量不再受固定限制

然而背着440kg的电池组怎么说也不是轻松活,长续航聆风确实比短续航的重了,而且还重了不少--多出了160kg。这直接导致了聆风续航版有了1.68吨的车重,和顶配凯美瑞差不多重。而更重的车身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最直观的就是加速性能。

日产对此的解决方案是增加电机的输出。虽然电机的名字依然叫EM57型,但动力水平两开花了:最大功率160kW/4600-5800rpm,最大扭矩340Nm/500-4000rpm。比起短续航版的110kw/320Nm,打个比方更直观点:短续航的动力是1.5T的水平,而长续航是2.0T的水平,配1.68吨的车重完全没毛病。

根据日产的说法,由于电机功率的提高,在纯电动车很不擅长的中后段加速方面,聆风续航版的80~100km/h加速时间甚至要比短续航版缩短13%。而且短续航的最大加速G值到50km/h就完事了,长续航则可以持续到70km/h以上。

其他的诸如刚性、重心,甚至连悬挂也有一定调整,比如电池组的新构造让扭转刚性提高了8%,车辆的重心降低了10mm等等,这都使得车辆的行驶性能有所提升,不过没有续航和动力那么明显。这些都表明,长续航聆风绝不仅仅是一款只增加了电池容量的车型,而是在全方位都有进化与改善的。

或者换个角度,人们花了更多的钱,只是为了更长的里程和更差的性能吗?消费者的选择是:我全都要。

代价则是更高的价格,这也许是聆风续航版和我们关系最大的一环。

日产的纯电动技术引入国内的载体是众所周知的轩逸EV,这车的全套系统都来自短续航聆风(电机来自上代聆风),有意思的是,如果对比过聆风以及轩逸EV,会发现轩逸EV连Console都来自聆风,那么显然,轩逸EV也会延续聆风续航版的极大部分缺点,比如风冷、较短的续航里程等等。

现在,聆风续航版几乎把这些缺点全部改善了,更完美的聆风会带动让轩逸EV也更新一遍吗?这个答案是很难回答的,因为成本将会是非常碍事的拦路虎。

以最先上市的日本市场为例,即使是短续航聆风也需要315万日元,作为对比,阿特兹以及奥迪A3也差不多这个价格。但聆风续航版的价格一下子飞到了415万日元,这就是奥迪A4,或者丰田皇冠的领域了。

这个价格即使代入到国内也很容易理解,现在轩逸EV的价格为15.9万起步,假设出现了长续航版的轩逸EV,升到20万起步甚至22万起步都是有可能的,这时候还会有消费者或是出行公司买单么?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日本本土的车型在电池组容量提升的同时,还能获得更高输出的电机,以及更好的操控性。但换个场景,这种情况在国内的一般操作是:价格不变,什么都不变,电池组换成62kWh。

需求不同,这是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造就的。海外发达市场已经历经了几十年的车市变迁,对于他们来说用价格区分出高低配,强弱动力,长短续航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毕竟几十年来都是这么操作的。但在中国市场,近些年新能源无疑是个热门话题,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也在水涨船高,这时候如果某车的续航里程原地踏步的话,那么在下个月就有可能被其他车超越,在续航里程的“军备竞赛”里,人们会这么想:大家都有xxx公里续航,你没有,你就不行。在这种背景下谈溢价都无异于痴人说梦,既然升级没有溢价能力,自然也不可能分出高低配来。

所以日产去年在中国推出纯电动车型的时候,没有单纯地引入聆风,而是以轩逸作为载体,现在或许能理解这种做法背后的原因了。这实际上也是整个合资车企要注意到的问题,2020年之后,大多数传统车企也将陆续推出新能源车型,在日新月异的新能源市场里,如何理解这个新事物的发展,将会是很重要的事情。

或许我们可以看成发展期市场与成熟市场的区别,这个“军备竞赛”也迟早会有到达天花板的一天,到那时候,人们或许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了,比如动力水平,利用大电池组带来的各方面提升,甚至还会放在内饰用料、科技配置等的比较上,车企会通过这些区分,以提高车型本身的溢价。

那时候,日产聆风续航版的操作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文|坂道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