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用 iPhone XS 拍摄的《一个桶》,是一部好电影吗?

独家观点

2019-01-26 19:29

一位知名导演,使用我们熟悉的iphone拍摄令我们最感动的题材这件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去年陈可辛的《三分钟》,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们聊起使用 iphone 拍摄的时候一个必聊话题。

在开始讨论之前,先为大家准备好《一个桶》的视频链接,点击即可观看:

贾樟柯要用这只桶讲一个什么故事?现在揭晓。

如果我们去除“这是一个使用 iphone 拍摄的电影”的标签,再去掉“导演是贾樟柯”这个标签。只是单纯地给这个电影下一个结论,是不是好看?

一定会有两种非常主流的回答,很细腻和很平淡。这不是因为电影本身的问题,而是每个受众的个体差异带来的完全不同的感受。

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讲故事的艺术。无论影片类型,无论影片时间长短,无论是拍摄手法归根到底我们都可以问:这是不是讲了一个好故事?

而一说到讲故事,那么就存在着形式上的不同:有商业大片的奇幻瑰丽,有百转曲折的黑色幽默,有光怪陆离的文艺情节等等。

而《一个桶》是一个记叙文式的故事,通过放大生活中一些再常见不过的细节,配合小但充足的戏剧冲突,不断强化「爱的传递」这个主题。

先从影片中的细节开始:

当这三个元素在一起的时候,会互相有着明显的化学反应。可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元素拆开看,那么很多东西可能反而更有意义。

在影片的一开始,男主的妈妈从外面回来。路上还遇到了邻居打招呼,邻居还有一句非常宝贵的台词机会,说了一句:

“这么早”。

那么这里的开头除了常规的介绍故事展开的背景以外,还隐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如果你注意看妈妈的筐里背的东西,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个黄色的胶带。是的,就是那个封桶的胶带。

那么也就是说,妈妈去这么远的原因就是惦记着为孩子的桶做密封,而去准备胶带。看出母亲在孩子临走之前,一直在 「张罗」。我也相信任何一个经历过离别的孩子都应该知道这里「张罗」的含义。

像这样的细节还有:

母亲和家里这只鸡的镜头,就已经暗示在桶里装的会是鸡蛋。因为这一段表现出,母亲很在意这只母鸡的状态。

来说说这只桶吧,在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可能没有感触。但是只要是在农村生活的人,对此都再熟悉不过了。在我们家乡的农村,这种桶很常见,因为他很「皮实」,也就是结实。

其实这些桶买不到,基本上原本都是装一些机油之类的。它可以装水,盛物,不易损坏。抽象出这个主题,是需要对类似生活本身有深刻感受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很容易激发同理心的标志,对我们这些经常在外的人来说,就是好久不见的熟悉感。

用嘴叼着票这个操作,几乎是春运拿行李的必备技能。「这就是我」 的感觉,扑面而来。而且更重要的是,这里也在表明着这个桶给儿子回程路带来的负担,它是整个剧情冲突铺垫的开始。

在这个镜头里,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墙上的日历,日历显示今天是 12 号。

2019 年新年 2 月 12 号是阴历初八。虽然,我们的过年假期官方都是初六结束。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意识里,初七结束,才是真正的过完年。选初八这个日子离开,再合适不过。

上面所说的就是影片中含有的细节,而且这种细节并不是过度解读,而是明显的在充盈整个故事,提高故事的真实感。

但,故事仅拥有真实感是远远不够的。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需要戏剧冲突式的起承转合才能够引起观众兴趣。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说,这则影片剧情很平淡,远远没有去年《三分钟》酣畅淋漓的感觉。

其实对我来说,《三分钟》和《一个桶》恰好是对立的两个面。一个是刚,一个是柔。其实你再回看这部影片,其实影片的冲突是层层递进的。

影片的起因是,母亲一定要孩子带一个桶。虽然孩子不知道桶里是什么,但是心里很清楚是自己母亲的爱意,因此无法拒绝,只好带上。

第一个递进 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因为需要拿着桶,儿子只能用嘴叼着票。也就是说,给儿子的行动带来了不便。

第二个递进 在于儿子拿着桶上车,因为体积巨大,很容易给别人造成一定的麻烦,再次让儿子感到沮丧和无奈。

第三个推进,因为自己的桶,和自己的动作,逗乐了女孩。在女孩面前出糗,一只桶让男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一点小伤害,再进一步。

然后是 出现的一点小转折,差点丢失这一只桶。不过这里稍显遗憾,如果是长片这里还可以做很多文章。但是因为短片的限制,仅仅只是一个功能性的转折,或者是说调节气氛。

最后,一只桶坏了,也就是前面层层递推,儿子感情的爆发,红了双眼。再到最后答案揭晓,出现结局。

看似不经意的一些小剧情,却层层递进,不断在推进整个影片的高潮,最终引出结局。(说到孩子这里的感情爆发,我不认为是一种抱怨母亲的行为,而是孩子不舍离家的感情宣泄。)

这和去年的三分钟,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一明一暗。而我反而更喜欢暗。

影片其实还在感情的表达上,有着「非常规」的选择。

比如,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春节主题中,表达大家千辛万苦回到家中的过程。但是很少有人聚焦在,回家以后再度离家的过程。但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回家团圆的景象可能已经忘了,但是离开家的场景一定是历历在目的。

再比如,像这样的有着「公路电影」性质的影片,一般路途都是非常遥远,跨越一个国家算什么,跨越地球都是常事。但是这部影片里,整个剧情的空间跨度都没有出一个省。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凸显了,即使这么短的路,母亲依然惦念。爱是不分距离的。

以上这两个非常规手法,就是标准的逆向运动。

所以 从影片的角度来说,《一个桶》是细节丰富,矛盾递进,感情丰富的电影。如果要打分,是一定八分以上的,影片唯一的遗憾,在于鸡蛋的笑脸可能会有些跳戏。这不符合中国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一些强行升华。

但,瑕不掩瑜。这是一部好电影。

我是喜欢贾科长的。因为我认为一切有个性的导演,都是值得热爱。我上初中的时候,贾导刚刚凭借《三峡好人》声名大噪。这部电影我是在CCTV6看的。对我来说,第一次知道原来电影除了打打杀杀还有这种。

很幸运,在 25 号上午参加了 Apple 在王府井为贾樟柯导演准备的特殊活动。(Apple 零售店经常组织此类活动,优秀艺术家分享)那么,如果你熟悉贾科长,不需多说。那如果你不熟悉,正好在这里分享一些,我在现场比较有感受的细节。希望可以帮你了解电影背后的贾科长。

贾樟柯其实是一个非常本土化的导演。因为他一开始对电影感兴趣就是因为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那个时候他才21岁,所以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他的电影里一直都离不开「故乡」这个主题。

不过,那个时候对贾樟柯而言,如他自己所说:

电影离他又近又远。

近是在于,那个时候互联网还不发达。唯一算作消遣的方式就是看电影;

远,就是因为他认为电影制作离自己很远,这是一件很难得事情。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贾樟柯在今天已经是国内最知名的导演之一。

那么为什么是贾樟柯来拍摄?

很多人可能会说是因为贾樟柯的名气大,比较有话题性。是的,这可能是元素之一。但是贾导在分享的时候有透露说:

是苹果拿着本子来找他的。

这就说明,苹果知道这个本子适合贾樟柯。因为这个故事,和贾樟柯过去以往的风格标志统一:

「无论人物故事如何,这些人站着的土地是感情的温床」。

《三峡好人》也好,《山河故人》也好,《江湖儿女》也好。影片里的空间载体,都对影片的感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一个桶》这个故事,也是如此。在儿子坐船时,岸边突然燃起的烟花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非常符合贾导的创作状态。故乡这个主题并不是他的有意为之,而是因为艺术家潜意识中最在意的东西就最容易外露。

《黄土地》也好,《红高粱》也好,大导演的佳作们都是如此。而反过来,这些大山大水,也在给予这些大导演们的创作灵感,互相激发。

现场,贾导还说了一个小细节。其中有一句台词是他妈妈经常对他说的。

每次他问妈妈,北京什么都有,拿那么多干什么?

母亲总会说:外面的能有家里的好?

这就是艺术家和普通人的不同,这句话我们都经常会听到,但从没有在意。

对了,除了贾导,同样需要肯定演职员列表里的每一个工作人员。

好了,我相信这也是大家最想看到的部分。因为很多人一定会问,一个非常厉害的艺术家,带领一个团队,使用着丰富的配件设备,拍摄一个精心打磨的剧本,那么是不是使用 iphone 拍摄是不是真的有意义?

答案是,当然。

我印象很深,贾导在被问及,对新人有没有什么建议的时候,最简单的就是 多拍,多记录。随着视频 Vlog 越来越火,很多人都开始拿起手机拍摄。这个时候,这些大导演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

(1)你也可以拿起手机拍。

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这就是你需要能够开始拍摄。做一件事不做的理由会有很多,影片也是。你会觉得你的器材不够好,你会觉得你不会剪,不会后期等等。

但是很多时候,做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有人做了,并且成功了。当这些大导演可以使用手机拍摄一部电影的时候,你当然也希望可以,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你希望做一件事,别人做同样一件事并成功的时候,就是最大的激励。

(2)手机可以怎样拍。

那么终于当你勇敢的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就是需要 思考和学习。而这些大导演的片子,就是最好的方向。因为他们在清楚的告诉我们,不要在意你是使用的是什么。只要在意你镜头后面的那一颗头就行了。

就拿《一个桶》来说,里面不同的景别,包括像是从远景,中景,近景,特写都是一应俱全。再说剪辑手法,都是各种教科书常见案例。更有意思的,如果你在大屏幕上看,影片在一些画面上画质并不是特别的好,这明显是因为外接其他附件带来的问题。可这并不影响这部影片本身的优秀。

如果你在看了短片,也想开始拍摄的冲动,我自己在去年《三分钟》以后,提供了一篇 iphone 影片拍摄指南(普通人能否用 iphone X 摄制短片《三分钟》?)。可以让你在基础知识上快速获取,为你的电影准备一个开始。

其实,使用 iphone 拍摄影片会有争议,就像是当初手机摄影不被主流的摄影认可和接纳在某种程度上一致的。但争论其实是背道而驰的。

Shot on iphone 的真正内涵,是人人都可以有拍摄的权利,是提供人人都可以拍摄的工具。但很多人的苛责在于一定要拍摄的足够好,足够艺术。

那这个时候,就需要搬出那句真正土得掉渣的至理名言:

艺术来源于生活。

所谓高级的艺术,需要更多群体的不断记录。绘画艺术,来源于山洞里的涂抹。摄影艺术,升华你的生活照。电影艺术,一样可以在每个人的影像记录中成长。

最后,我记得贾导在被问到使用iphone 拍摄的和传统相机不同时。贾导说了点:

一个是简单没门槛,不需要复杂参数。

二是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比如可以近距离两台摩托车拍摄,慢动作240帧可以放大细节等等。

也就是说,优秀的人思考我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尾声:有一些人会提出,iphone 可以,别的手机也可以。但,如果你真的使用一部手机拍摄一个短片,尤其是同时使用其他手机和iphone做对比,就不会这么想了。iphone在影片方面的画质,声音,硬件参数,以及最重要的稳定性(不是抖动稳定,是指拍摄的统一性,例如白平衡,曝光等等),都是无出其右。

所以不要争议 Shot on iphone,而是现在就拿起 iphone,记录春节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