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改革,事业单位合同、劳务派遣等编外人员的工资水平会提高?
各地政府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一般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稍高。算得上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体制内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稳定,没有下岗的风险。
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来讲,工资就要差得多了。地方财政统一供养的编外人员中,人事代理工资和同岗位的事业人员差不多,其他的合同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则没有那么幸运了。这些人员的工资,是以当地最低工资水平进行核定的,按行业不同,奖金、福利、津贴有所增加,但也高不过正式职工的水平。
虽然《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同工同酬”,要求用人单位保证同一岗位,同一薪酬水平。所有正式职工享受的奖金福利待遇,编外临时人员、合同工、劳务派遣工同样享受。但实际上,一纸编制,隔开了正式职工和编外人员的收入差距。编外人员只能领取人事、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核定的基本工资,所有要求在编人员享受的待遇,编外人员无法享受。
虽然编外人员整体工资较低,但一些行业和岗位,虽然和纵向相比,依然很差,但横向相比,有时比别的单位正式职工还高。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资水平也不一样,经济发达地区的编外人员,工资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正式职工更高,都是很正常的事。编制内人员的工资,是由省财政统筹发放,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平衡。但编外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经费,都是由地方政府供给的,地方财政状况良好的地区,编外人员工资会稍高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单位正常经费、正式职工工资都有困难,更何况编外人员。
2019年公职类考试公告即将发布,为方便大家备考,为大家整理了部分知识点,祝大家能在考试中,成功上岸!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经济之新厂商理论》,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新古典厂商理论研究的是一种原子式厂商,即把厂商当作一个具有利润最大化倾向的经济个体,换言之,把厂商当作一个“黑箱”,一个最小的分析单位,所有的问题都抽象在生产函数之中。但现实与理论相距甚远,现代企业理论的形成正是对这一假设的反思结果。
1.企业的性质。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分析企业存在的理由。最早提出并对其加以解释的是科斯,科斯从交易成本的分析角度,提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的成本,即市场成本的企业内部化。除科斯外,威廉姆森、克来因、格罗斯曼和哈特、Tirole等人分别从资产专用性、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等角度,阐释企业的本质。
2.最大化模型与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一代理问题导源于对企业经理人员最大化行为的反思与分析。在一个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必须研究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理依据其特定的信息和权能优势独享决策权,其行为对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现代企业中,投资者或委托者与经理或代理者之间存在利益与目标的差异。委托——代理理论正是为解决经理人员对投资者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而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使企业不再作为最小的经济分析单位。
3.内部组织效率与非最大化厂商理论。如何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组织各种资源使企业有效运转,是企业形式的核心问题。阿尔钦和德姆赛茨的团队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一问题。而从管理角度来看,新古典“理性经济人”是其管理的立足点,即管理的“利益最大化激励”。但现实中这种管理思想并非屡试不爽。针对这种情况,西蒙个人有限理性和追求满意效用假说,利本斯坦提出“X—非效率理论”,从而形成非最大化厂商行为理论。它的意义在于从“微观——微观”角度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问题,成为“最大化理论”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