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给动车“修脚”是怎样一种体验?

独家观点

2019-01-25 18:59

高铁怎么称重量?

动车状态谁监控?

车轮“老茧”是谁修?

巡检隧道要“膜拜”?

火车换轮咋操作?

最“苦”线路谁守护?

春运大幕拉开,准备或已经踏上归途的你是否想过,一趟趟呼啸奔跑的列车背后,有一些或身怀绝技或默默坚守的人保证了你的温暖回家路平安顺利。中国之声春运特别报道《你不知道的……》,揭秘列车守护人和他们的故事。

今天推出

《你不知道的动车修“茧”师》

动车就像人的脚一样,路跑多了,也会起“茧”。这些“茧”不碹掉,就可能形成更大的裂纹、造成内部损伤,影响车辆运行安全。

在福州动车段,有一群动车修“茧”师,他们在长“茧”的动车车轮上精雕细刻,精确到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来感受一下他们的工作:

早上8点,空气中弥漫着南方冬天惯有的湿冷气息,46岁的杨连明一手拿着对讲机,一手不停地比划,直到一辆动车被缓缓牵引至指定位置。

对讲机别好在腰间,杨连明小跑到5层台阶的地下室,打开动车组不落轮车床。10寸的显示屏、近百个按键、3个仪表盘旋钮,杨连明紧盯屏幕,手指在按键上不断移动。

监控碹轮数据

杨连明:第一步先把轮子给顶起来,让轮子离开轨面。在这装夹过程它还会进行好几步的测量,打叉的位置,都是提示你已经做到位的。

机器显示装夹完毕,杨连明快步跑上右边的铝合金简易楼梯,检查确认无误后,锁好隔离栏。回到显示屏前,“等效锥度、轴向窜动、直径”等一连串数据映入眼帘,杨连明分别转动3个仪表盘旋钮到不同的数值。

杨连明:要切削多少,根据你自己去判断,自己去设定它的值。切削量比较大,就要把速度放慢,切削量比较小了,要把速度打得更高一点,让它表面的精度更高一点。

操作看似简单,其实不易。杨连明说,切削的精度要求很高,要精确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大小。

杨连明:轮子在上面线路上面跑,它会有一定的磨耗,我们这个工种就是把它修回原来的几何尺寸。

碹轮中的车轮

在杨连明的心中,这台看似冷冰冰的机床上嵌刻着许多令他心动的瞬间。2009年9月28日,福建的第一条动车线路--温福铁路正式开通。杨连明的工作对象也由机油车升级到动车,那年年底,他切下了海西动车轮组的第一刀。

杨连明:第一刀当时也是很紧张的。那时候刚接触这个,赶鸭子上去的。这个跟了我十年了。对这台很有感情的。

25年与车轮朝夕相伴,杨连明练就一双独特的耳朵,他说,每一名动车修茧师都有一本声音字典。只要听车轮转动的声音,就知道什么车型、问题出在哪。

被机器夹紧到位的车轮

杨连明:这条轮子从检查表面上有点擦伤,它声音是明显的有尖锐声,一种很有规律的“擦擦”声。如果碰到那种有剥离的,它的声音是闷的。“噗噗”很有规律的那种响声。这是一种职业的敏感度。

夜晚拥挤的福州火车站,等待返乡的旅客在检票口排起了长队。

距离火车站三公里处十平米的地下室里,杨连明正透过玻璃45°盯着正在修“茧”的动车车轮,做进一步的检查,保障动车的安全运行。

监控碹轮情况

杨连明:只要机器有转,我们就都在这里,一直盯着它,一天至少要站12个小时,春运期间一般多站几个小时。

无数个这样的夜晚,杨连明和他的同事轮流独守在这间闷热的小屋,守住了寂寞,也守住了内心的坚持。

杨连明的徒弟索磊说,动车无小事。“我们作为铁路子弟,要为别人做服务,一定要把每件小事都干好。”

杨连明说,平日里,他会坐上动车和家人出行,旅途中,听到车辆行驶平稳的声音,内心满是欣慰。

杨连明:不由自主的,我会去听声音。正常的就“呼呼呼”一圈一圈,我们坐上去心里就很欣慰。我会跟我女儿讲,看到底下的轮子没有,火车上面的脚都是你爸修的。她说‘哦,你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