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为何热衷造景造门?背后藏“害死人”大问题
摘要:一轮又一轮的建设,劳的是民,伤的是财,而这些却成了部分官员的"政绩"。
各地脱贫攻坚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怎么冲刺?把劲用在刀刃上,重点解决民生"急难愁盼"问题。然而,一些地方却把脑筋用在了别的地方。近日,住建部官网通报了两起涉及在城市出入口景观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案例,其中一个是位于西部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榆中县。
这个县到底做了什么呢?公开资料显示,县里投资6200万元,在间距不到500米的两个入城口处,建设了两座高达28米、宽达145米的秦汉仿古城门、一座大型雕塑以及两个远离居住区的景观广场,投入资金6200万元,平均造价达3425元/平方米……
6200万元意味着什么?有媒体发现,2016年榆中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3亿元。换句话说,两座城门、一座雕塑、两个广场花去的费用,就占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年主要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拿全县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去"造门""造景",对于一个尚戴着"贫困帽"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来说,这就有很大问题了,难怪住建部要予以通报,并要求整改。
病根在哪里?通报里说得清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说到底,就是搞形式主义。说到形式主义,大家应该很熟悉了,这是一个老问题。马克思说过:"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而毛泽东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形式主义害死人。"作为"四风"问题之首,形式主义是长期以来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一大破坏因素。在今年1月中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履行主体责任,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动向新表现,拿出有效管用的整治措施。
所谓新动向新表现,打造"出入口景观"当属其中之一。为了提升所谓城市形象,一些地方"奇招"不断,造绿、摆石、种花、立雕塑,更有甚者,县城面积不过尔尔,竟然建了若干条"景观大道""迎宾大道"。不止如此,"形象"维护的成本也极为高昂。为了避免领导"审美疲劳",一些地方还热衷于重复搞建设。花了几十万元种植的花木没几年就全部翻新,而道口的美化、亮化更是不断"升级改造"。一轮又一轮的建设,劳的是民,伤的是财,而这些却成了部分官员的"政绩"。
形式主义为何屡禁不绝,甚至不断产生"新变种"?首先还是政绩观出了问题。在一些领导干部眼中,政绩是做给领导看的,至于群众的需求,如果可以就兼顾一下,如果不行就选择性忽略。这种"对上不对下"的政绩观导向,给形式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去年,贵州毕节某县一养鸡场观景台曾引发媒体热议。该观景台花费高达20多万元,但登上"观景台",目之所及,全是鸡棚和野草,根本无景可观。之所以要建这个观景台,主要是因为该县"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现场观摩会"将当地养鸡场选为观摩点之一。为了领导更好"观摩",于是真正的主题"脱贫攻坚"就只好让位于"观景台"了。
事实上,形式主义背后往往有着官僚主义的影子。列宁曾警告说:"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一个心中只有"官念"没有"民生"的干部,怎么可能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实际呢?就此而言,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除了政绩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能力问题。为什么要搞形式主义?因为相对来说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还是以脱贫攻坚为例,所谓"攻坚",意味着多是硬骨头,在这方面要干出成效,固然需要干部走入基层、沉下身子,但是自身没有两把刷子也是不行的。现实情况错综复杂,而且有些还是新情况、新问题,如果还停留在老观念、老办法,不懂得运用新技术、新手段,那么想要干出成绩就只能走捷径。于是乎,"填表式"帮扶、"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也就应运而生了。
实干才能兴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我们每个人实实在在的努力,不能掺水,更不能玩虚的。与其斥巨资"造景""造门",不如多想想怎么提高执政本领,为老百姓多干点实事。毕竟,民心才是最大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