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保险记忆四十年

财经

2019-01-24 20:29

从1979年4月《关于恢复保险业务和加强保险机构》的通知印发,到201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的三定方案确立,中国保险业已走过40年。

40年里,经过了以恢复国内业务为主的80年代,以引入外资为要的90年代,今天,中国保险业已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家裂变到228家,保费收入总额由4.6亿元增长到3.7万亿元,进入与国际接轨的新时期。

伴随着保险业务的日臻完善和保险公司的蓬勃发展,中国老百姓的保险意识也逐渐嬗变,从抗拒排斥、懵懂好奇发展到居家消费之必备。今天,就让我们俯拾散落在中国土地上的保险记忆,走进几代人的保险故事。

2003年 “保险过街,人人喊打”

2003年,“非典”肆虐。全国上下流行喝板蓝根,用诺基亚。保险作为这一年的过客,还远没进入大众的生活。年底,“非典”逐渐销声匿迹,大家的日子总算趋于平稳。但对时年33岁的农妇阿兰来说,躲得过“非典”,却躲不过命运的另一场劫难。

“买保险就是触霉头”

2003年的冬天,特别长。

阿兰收拾着彼时刚刚盖好的砖瓦房,心想,等丈夫这次打工回来,搬进他们亲手盖好的新家,一家三口的日子兴许就慢慢好起来了。

阿兰没有工作,是一个彻头彻尾以“主内”为本分的农村妇女。到了冬天,家里的二分薄田不能再为生计创造任何收入,阿兰的全部指望,就是靠丈夫去县城给人做铝合金的微薄收入捱到开春。但这个冬天,让阿兰万万没想到的是,春天不会来了。她等到的是丈夫意外身故的死讯。

医生告诉阿兰,是过度劳累引起血糖升高导致的糖尿病酮尿酸中毒,送到医院时,人已经没了。阿兰听不懂,也难以接受,从来没听高大结实的丈夫说过哪里不舒服,怎么人说没就没了?

结婚十几年,他们的日子一直不好过。现在丈夫突然走了,留下她和十岁的半大儿子,怎么活?

阿兰想起两年前与嫂子的那次不欢而散,哭得背过气去。她好像被命运狠狠扇了一个耳光,不留一丝情面。

2001年,下岗的嫂子沈芳为了贴补家用,开始卖保险

保险业刚刚萌芽的小县城,没人能说明白“保险”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也没人对它有兴趣。但卖保险的难度虽大,提成却极高,“卖100块钱的,就能拿30块钱”,等米下锅的沈芳还是决定试一试。

沈芳从平安保险领了保单,接受了基础培训,就算正式入行了。两个月里,她把朋友、邻居全部跑遍,也收获寥寥。急于打开局面的沈芳打算找亲戚碰碰运气,她想到了丈夫家的表妹阿兰。“阿兰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万一出事,买了意外险就能赔偿;就算没出事,也能按月分红,怎么算都不亏。”打定了主意,沈芳兴冲冲扎去了阿兰家里,却没想到,这次的保险推销,让姑嫂两家在之后的五年里再没来往。

老实执拗的阿兰对着沈芳劈头盖脸就来了一句:“不管怎么着都能给我钱?天底下能有那么好的事?拉倒吧!拿命作赌换钱,保险简直该死!买保险就是触霉头!”

被扣上“咒人短命、挣昧心钱”帽子的沈芳气冲冲离开了阿兰家,放弃了亲戚这条线,咬紧牙关打算从头发展客户,却不想对保险的偏见阿兰并不是个例。“保险公司是傻子?他们干的是不赚钱的买卖?”“不吉利啊!储蓄分红的我买一点就当支持你工作吧,以后别找我了。”“小沈,你年纪轻轻干什么不好,非要卖保险?”……听着周围七嘴八舌的声音,沈芳自己也动摇了。

从入行开始就被人指指点点,现在不光得罪了亲戚,朋友对她也逐渐疏远。想想自己又没有涎皮赖脸、不管不顾妄自推销的本事,一个客户见了十次八次,成了朋友之后反而更难“下手”。“算了!反正也干不出来,做别的吧!”思量许久,沈芳终于辞去了保险业务员的工作,不再挣扎。

现如今 保险“翻身”,柳暗花明

2003年保险的发展并不顺利。在以沈芳、阿兰为代表的60后、70后看来,保险业务的蓬勃或许是天方夜谭,永远不会发生。谁曾想,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十几年后的今天,保险不仅“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理财方式,更逐渐成为最受80后、90后欢迎的工作之一。

改变,才能收获事业第二春

1987年出生的陈晶刚刚过完自己三字头的第二个生日。都说女人三十以后就对时间充满敌意,陈晶却对未来满怀期待。她今年31岁,一头时髦的齐耳短发掩映着清新精致的妆容,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气质让每个与陈晶打过交道的人都忍不住赞叹。但四年半前的陈晶,却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2015年,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的陈晶已经在新东方出国留学咨询公司做了3年顾问。忙碌的工作让陈晶无暇他顾,人生就像时钟的钟摆,在上班和加班间来回摆荡。27岁的陈晶,留着公司标配的中长发,穿着公司标配的职业装,说着公司标配的工作语言,在人生的钟表壳里一日日黯淡失色,“垂垂老矣”——直到怀孕后的身体不适无法全力工作,陈晶选择了辞职。

“赋闲在家”的陈晶开始一边养胎,一边了解其他的咨询职业,为下一份工作做准备。而保险,就在这个时候,进入到陈晶的视线。

陈晶最初的设想,是为出生后的宝宝准备一份保险,恰逢婆婆的熟人——一个中国人寿的老业务员在此时出于业务需求找到了她。陈晶并不排斥老业务员的推销,但几轮沟通后,所有有关专业方面的问题老业务员都含糊不清,让爱子心切的陈晶决定自己研究保险产品。

陈晶假借“入职”之名,通过朋友参与了平安保险的内部培训。在培训时,她渐渐发现,不同于老业务员不专业的“强行推销”,今天的保险以给客户“量身定制”理财规划为业务本源,这让本就属意咨询顾问工作的陈晶怦然心动;而团队里比比皆是的博士、海归更激发了她见贤思齐、开拓自身的欲望,陈晶决定正式入职。

如今,工作四年半,陈晶已经在全省十万职业保险经理人中跻身业务排名前两百,在收获事业成功的同时,自己也越活越精彩。陈晶感怀,庆幸自己四年半之前做了改行保险的决定,才让她有了新的人生。

城市新中产 理财新标配

最近几天,每晚把孩子哄睡后,姚欣就开始忙里偷闲地研究教育金。

作为最早的一代80后,在姚欣看来,自己已然是个“中年人”了,但买保险的习惯,却并不是从“步入中年”后开始的。2007年,大学毕业后工作不久,姚欣就为自己买了第一份重疾险。

“大病是基础保障,自己买,不用跟家里商量,买了才没有大病的后顾之忧啊”,姚欣懒懒地说,“而且,在第一份之后,我研究了一下,还买了另一份重疾险,年缴1000,连缴20年,没什么压力。除了重疾险,每年买意外险,这个习惯,直到我现在建立家庭,也一直坚持,结婚后家里多了一个人,所以就给丈夫也补齐了重疾和养老”。

在以财富管理师为职业的姚欣看来,保险是家庭财富管理中最基础的配置,可谓“刚需”。姚欣说,个人保险,不论是保障型还是储蓄增值型,根本上解决的都是钱的问题。

“年轻刚开始有收入的时候,想的是做好基础经济保障,避免额外开支,所以买了意外险和医疗险;但在30岁左右结婚生子,还房贷,身上责任重了以后,就需要为家庭做好风险防护,根据家庭经济支出和负债情况做一些定期寿险和大病的配额;等到孩子3岁,自己35岁左右,则需要通过强制储蓄的手段准备教育金和养老保险”,姚欣谈起自己的“保险经”,滔滔不绝。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姚欣的理念,许多身边的朋友就质疑,三十多就买养老保险,恐怕为时过早。但姚欣立场坚定:“养老保险一般是十年期缴费,买得越早,按照复利计息分红就越多,最好的购买时间就是30到35岁之间,收入也处于上升期,十年缴费压力不大。”

现在,姚欣的儿子快四岁了,按照她的设想,恰是准备教育金的最佳时机。随着身边买重疾险、养老保险、家庭财产险和教育金的朋友越来越多,买保险似乎已经成为80后“中年人”的基本理财方式。等到下周,姚欣打算和朋友们一起去保险公司咨询,为家里添置第六份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