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中外学者齐聚董其昌家乡上海松江,“董学”概念引发关注和响应

独家观点

2019-01-24 15:05

摘要:作为该馆学术顾问的凌利中提出了“董学”概念,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和响应。

史称“红学”一词由道光年间的松江人朱昌鼎首创,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次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室主任凌利中,又首创了“董学”概念,这或将成为董其昌研究的一次重大事件。

今天,美国、德国、荷兰、英国、日本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学者,共计80多人,一起来到董其昌的家乡--松江醉白池公园,感受此地的乡土民情与人文土壤,参观了新落成的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并参加相关国际研讨会。作为该馆学术顾问的凌利中提出了“董学”概念,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和响应。

“董学”概念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今上海市),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

凌利中认为,“董其昌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艺术家,无论是诗文书画,都有其独到之处。尤其在书画史上,董其昌享有崇高的地位,与赵孟頫可以比肩媲美。我说‘董学’不是信口雌黄,而是在此次国际研讨会这么多中外学者的多达55篇专业论文的基础上,进而形成的这样一个概念。当然,所谓‘董学’肯定是先在书画史上开端,然后再延伸至他的各个方面,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肯定会挖出更多‘宝藏’。现在研究董其昌的已有成果,实际上也是‘董学’的一部分。”

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艺术史博士李慧闻女士,一直在研究董其昌。她说:“我第一次来松江是1986年,当时看不到董其昌的任何作品,看董其昌的作品要向有关部门申请,获得批准才能看。第二次来松江是1989年,当时在红楼宾馆开了一个董其昌的书画艺术研讨会。这是第三次,看到松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真的非常惊讶。”来自日本实践女子大学的宫崎法子教授,也曾在前年和去年,来到松江考察董其昌的遗迹,加上这次已经是第三次来了,小昆山、佘山、天马山、横云山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如何“增加”真迹

不过也有参观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张子宁说:“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中,绝大部分的藏品都是复制件,如果能多一些真迹就好了。”接着他又补充道:“上海博物馆还有80%的董其昌真迹还没拿出来,现在信息发达都可以转借,如果能够沟通好,定期将一些真迹放在董其昌书画艺术馆里展出,这样就显得规格更高了。”

来自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学者朱惠良女士,参观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时,说:“董其昌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多,现在全世界研究他的学者也很多。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来研究董其昌,其实都是弱水三千取其一瓢而已。很高兴能够看到松江建成这么棒的一个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

“追寻”先贤遗迹

参观董其昌书画艺术馆后,中外游客意犹未尽,接着又游览了醉白池的几个景点,大家一起来到区文广局召开了一次“董其昌与松江”的座谈会。座谈会上,松江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尹军说,介绍了董其昌与松江的关系,董其昌本是马桥镇人(今属闵行区),其外婆家在松江叶榭镇,董其昌从小寄居外婆家,在叶榭水月庵读书,后来移居松江府城,拜了多位松江乡贤为师。董其昌不仅是个书画家,而且是个“教育家”,他一生都在做“教育官员”,退休时职务也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所以,研究董其昌的方方面面,足以支撑“董学”这个概念。

当天下午,中外学者又一起到佘山等地,考察了有关陈继儒的遗迹。陈继儒是董其昌最好的朋友,赞同书画同源,有不少书画、诗文作品传世,两人堪称闪耀明末艺坛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