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智媒
关闭

亚太智媒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故宫当家和MUJI掌柜都喝的茶,究竟什么来头

独家观点

2019-01-23 17:38

文/王瑞应

百匠大集531号新匠人 陈陈

山、田、土……

是我们初初识字时的启蒙

以“山田土”为茶命名

是她对茶行业返璞归真的期待

金砖茶砖的这些年

她用自己的努力重新发现乡土价值

重构土地、产品、人、生活及创作之间的联系

01

金砖茶砖

在人生的前30年,九江人陈陈(陈麒羽)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竟会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尽管九江自古就名列“三大茶市”之一,是江南乃至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然而,那时的陈陈几乎对茶一无所知。她整日为之忙碌的,是黄金。一毕业她就进入了当地一家从事金属冶炼的国营企业,工作的任务是从矿物质中将黄金提炼出来,再铸成金砖,运到银行。

阴差阳错之间,真正认识茶,是在离开九江以后。2000年,当地矿产资源枯竭,企业破产,陈陈和弟弟合计,决定南下深圳创业。他们创立了一家设计公司,专门为企业提供市场营销解决方案。到深圳伊始,陈陈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客户几乎都是茶商,然而陈陈一喝茶就失眠,有一段时间,甚至谈茶变色,对茶敬而远之。

十几年过去了,陈陈坐在我的对面,从容地泡茶斟茶,举手投足间俨然已是老茶客的模样。她说话声音不高,相比于许多讲起产品和创意来妙语连珠的80后匠人,作为60后,她显得有点腼腆,不过性格中却自带一股爽朗。这个曾经对茶一无所知甚至有些抗拒的人,是如何因为一个理想,不辞辛苦地寻茶,推广茶文化,并创办“山田土”的?我对她充满好奇。

陈陈被称为茶匠人,却不是想象中数十年如一日,为保存传统茶艺而坚守的制茶人,也不是将现代科学手段用于茶树种植、培育新品的茶树专家。她更像是茶文化的传递者,把土地和作物天生的能量、温度,通过最合适的载体与方式,传递到喜欢它的人手中;又像是现代茶品的拓荒者,将品茶上升演绎为美学体验,希冀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大众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世中解放出来,感受琴棋书画诗酒茶带来的人文情怀。

“对我而言,匠人并不仅仅局限于手工业者。一个人,不论行业,只要专业、专注、严谨、精益求精,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拥有匠人精神的人。”陈陈如是解读匠人精神,也回应了我的疑惑。十几年来,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到深圳之初接触茶,几乎是“被逼无奈”。为了给茶商们做出合适的设计,她硬着头皮学习茶和茶文化,渐渐地几乎尝遍了市面上所有的茶,和老茶农、老茶客也成了朋友,与他们结伴去云南、广东茶区,游玩,寻茶。突然有一天,她发现,不知不觉之间,茶竟成了自己的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茶的滋养,如同杜甫对春雨的描述— —润物细无声。

与茶商交流得越多,陈陈愈发感受到,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茶企在设计和推广茶品方面的意识却相对落后,一些过时或过度的包装,经常会毁掉一款非常有特点的茶。她决定做些什么。

“我曾经的豪言壮语,是想要改变茶叶行业的整体形象”,这场 如同发愿的誓言,却在现实中一再碰壁。作为营销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尽管陈陈会根据不同的茶品提出创新方案,却常常因为茶企的接受度以及经费的制约,导致创意和方案在落地的时候大大走样。

一次次在兴奋与失望的边缘游走,陈陈的头脑中开始萌生出一个计划:她想要以茶为载体,以创作的方式做茶。

2012年4月,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其官网发布《2012茶叶农药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多个知名茶品牌的产品都在抽检中被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从前,讲究的老茶客们就常嘱托陈陈帮忙买茶,那份报告发布以后,每次代买的量越来越大,陈陈笑称自己从搬金砖变成了运茶砖。这段“茶叶搬运工”的经历,直接影响了她对好茶叶的评判标准——“安全, 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

2014年年初,陈陈和朋友们又一次踏上寻茶之路。这一次的起点选在滇红的发源地凤庆,那里分布着数量巨大的野生古茶树种群。野生古树茶在生长过程中,与当地水土、植被相互影响,一直有“一山一味”的说法。在凤庆西南处的雪山镇新化村,有超过500株古茶树,茶区位于海拔1800米的山顶坡地,温度又低,茶树常见的害虫几乎绝迹,零农药和安全性能得到保证。在村民家里,只一口,陈陈和朋友们就被古树滇红独特的口感征服,她暗中发愿:“我一定要把这款茶带给更多人。”

02

破茧

陈陈没有料到,二次创业的计划遭到弟弟的反对。弟弟认为,陈陈为人单纯,虽然在市场营销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但很难适应商场上的竞争规则,陈陈回应,“我既然下定了决心,就一定要做。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扎根心里已久的想法终于嗅到了破茧而出的机会。”

2014年年中,陈陈数次往返凤庆,通过更加深度的探访,与当地的茶农建立了信任与密切的联系。茶农们都很质朴,每年他们会付出大量的心血,呵护照料茶树,精心制茶,却因为云南山迢水远,找不到买家,陈陈感到十分可惜。

为了兼顾茶品的安全性和茶农的收益,她决定采用深入茶产区实地踏访、全程生产监控、深度专属定制的方式,每年推出2到3款精品好茶,既能让茶的价值得到认可,让茶农的收入得到保障,也能让土地的养护更加科学化,同时,那些真正爱茶的人,也能喝到地道的好茶。

很快,陈陈和志趣相投的朋友开始实施这个计划,将它命名为“山田土”。她说,取这个名字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一切返璞归真,回归本原。小时候的语文课本教孩子们识字,首先会教山、石、田、土、上、中、下、人、口、手……每一个人都是经由这些文字,建立起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基础。此外,这几个字的含义也包括重新发现乡土价值,重构土地、产品、人、生活及创作之间的联系。

“山田土”推出的第一款茶品,就是她在凤庆喝到的惊为天人的野生古树滇红茶。为了保证茶品的安全性和等级,她将实地考察的茶品材料递交给相关部门审查,同时紧锣密鼓地招募新茶客、老茶客和专业人士一同品茶,泡茶的水、水温、手法等等,所有未来“山田土”茶客会遇到的问题,她和团队都提前考虑到,并制定出对应的方案,写成温馨的提示附在茶品里。

为了让这份天生地养的慷慨获得应有的礼遇,她选择最具诚意也最隆重的私人定制与之相衬。名字,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她和团队结合传统文化的厚重质感,以铜活字姓名定制和书法手写祝词,作为这款茶品的包装——在茶包上,以手写书信重新开封人类最古老而温暖的问候方式,通过自定义的书信内容表达拳拳心意。茶盒选用实木,造型则是最干净的方盒及内藏榫结构。每个盒子的用材与花纹都经过苛刻挑选与仔细打磨。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沉甸甸的金属活字,经高温熔化浇铸而成的浮凸的字样,重新生长在木纹之中,以含蓄而富有力量的方式,传达出深刻、牢固的情感。从木作、活字安嵌、书写、拓印……仅仅一个茶盒就需要经历32道工序。

木材的基础成型可以靠机器实现,但细节组装、表面打磨以及活字精密嵌入,必须通过手工完成,并付诸足够的耐心。为了方便固定与拆卸活字,陈陈和团队甚至研发了侧孔插销结构,并获得专利。

历时9个月,10余次打样,尝试了20种木材及结构工艺,终于成型。陈陈开玩笑说,从第一款定制茶开始,团队就染上了吹毛求疵的习惯,力求完美,于是每次推出一款新茶,都会经过安全性检测、试茶、设计等诸多环节,一套程序走下来,比生小孩十月怀胎的时间还要久。

也正是因为这样,山田土曾以全球创新者大会(GIC)的唯一制定茶品供应商和茶品牌创新者的双重身份获邀参与大会,并将茶礼赠送给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和无印良品社长金井政明。

03

温暖的交集

云南的茶总是与路相关,五尺道,茶庵鸟道,茶马古道,弯曲盘旋的公路,泥泞颠簸的山路……不同的路考验着寻茶人的心。每年春天,是陈陈最忙碌的时候,她要去茶区看茶寻茶,规划推出这一年新茶的计划。

基于长期浸润在茶行业的经验,并结合当年的天气情况进行考量,她会首先筛选出靠谱的品质供应商和几款适合的茶品,然后去实地考察。有时候在茶区一待就是好几天,土壤、雨量、温度、海拔、周边环境……每一个细节都要仔细考量。

上山之前,向导总会提醒他们,天黑前一定要下山,他们却常常因为发现了一款适合的茶品,或者与茶农聊天,很快忘记了时间,一抬头,夜幕已然降临。而这一切才是开始,确定新的茶品品类后,陈陈和团队要迅速切换到设计营销模式。同样是茶,在不同的情境中,此茶非彼茶。如何打破固有的认识?

“山田土”的工作室占地500多平方米,大部分空间留给了各种各样的操作台。有的摆着笔、墨、纸、砚,专门用来写毛笔字,进行定制化书写;有的堆放着刨子、凿子、锯子、钳子、打磨机和数不清的铅制活字。

为了推广一款台湾阿里山的乌龙高山茶,陈陈和团队以马蹄型罐器作为盛茶器,专门在工作室置办了电窑,以9点陶瓷黄金水为墨,放入电窑高温烧制,实现私人订制的体验感。陈陈说:“我们摆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茶的品质。不过,我们的出品不仅仅是茶本身,还有配套的茶具,以及与之匹配的设计。这才是完整的‘山田土’的茶品。”

如今,“山田土”推出的茶品已经有数十种,与此同时,也不断有新的朋友因茶相遇,加入进来,画家、作家、设计师、摄影师、茶销商,以及纯粹的茶迷和旅友,形成了一个具备内循环与自生长的生态体系。与此同时,陈陈也在和诚品书店等成熟的精品实体店合作,“未来我期待有更多的机会普及茶文化,让大家认可以茶为载体的美学创意,鼓励更多人探求生活与美的种种可能。”

以充满生命力的创意,找到情感的连接点,建立起人与土地、消费者与市场之间的联系。这是陈陈对匠人精神的另一种实践。寻茶路上需要更加专注的心,也需要更富于生命力的创意,来找到真正适合的人。让最好的茶与最合适的人相遇,彼此温暖交集,进而寻求生活之美,是她最大的慰藉。

我们联合顶级机构共同发起了“新匠人加速计划”,从传播、品牌、渠道、社群电商技术、培训、投资6大方向,为这个时代拥有新审美、新技艺、新连接的新匠人多层次、体系化赋能。

点击下图▼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