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关闭

亚太日报APP, 全新登场!

点击下载

李海东:“关门”创纪录折射美国深层危机

观点

2019-01-23 07:23

自上月22日至今,美国政府部分关门已创历史纪录地到了“满月”。特朗普政府与国会之间围绕着修建美墨边境墙拨款事宜而展开的拉锯战,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远大概超出了双方的预期。

然而,在中国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声音,认为“美国政府关门并不是坏事,经济依旧保持增长,就业率还上升了,体现了美国民主制度的优点”。笔者认为,这种一厢情愿式的观点,完全漠视了这场破纪录的政府关门美国政治、社会带来的危机和影响,也是对美国民众利益受到的冲击视而不见。

悲剧与危机

尽管19日特朗普罕见地向主导众议院的民主党提出临时妥协建议,以换取“建墙”经费能够得到通过,但民主党方面明确回绝。从目前看,美国政府部分关门在短时间内难以体面收场,其揭示的美国自身问题及其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危机和影响是深层次的。

首先,美国联邦政府部分关门,并非是民主的胜利。民主更多是一种政治运行的形式,它的最终目的是给民众带来更大的利益,让民众收获更多的福祉。但这次美国政府部分关门显然对民众来说不是好消息,他们的生活已经受到实质性影响,为了党派利益的争斗而让政府部分机构和部门长时间处于关门状态,这不得不说是民主的悲剧。

可见,美国引以为傲的“权力制衡”政治运作机制已经走样,过去以协商达成共识的所谓民主精神越来越稀缺,政府关门已成为两党政争中的重要筹码和标配动作。

其次,关门与“建墙”之争表面围绕拨款事宜展开,实质上折射的却是美国深层次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危机。

移民是美国的负担,还是美国活力之源?民主与共和两党看起来给出了不同答案。民主党可说是多元文化的政治支持群体,坚信美国的同化力,相信移民依然不断塑造着美国人的自身特色。虽然“政治正确”的意识十分敏感,但“特朗普化”的共和党追求更多的是回归19世纪白人优越论,以及新教是主流价值认同的目标。他们已很难相信美国同化移民的能力,担忧其美国人的“自我认同”会因大量移民的进入而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数量庞大的拉丁族裔的移民是为保持自身原有文化而努力,还是为融成标准的美国人身份认同而奋斗,这成为当前美国两党政治缠斗的一个关键议题。是面向未来,还是回归历史,美国目前就处在一个相持不下的“槛”上。

问题与答案

第三,美国两党今年年底将进入为2020年举行大选的预热阶段,关键政治人物真正关心的是“选举”。

在共和党占国会两院多数的前两年,特朗普政府不去全力解决“修墙”的财政议题,而非要在众议院民主党已占多数的当下提此议题,至少其重要意图是借此获得原有选民群体对自己的持续支持。而民主党顶着社会压力,采取不妥协立场,大致理由也是如此。特朗普政府任职以来的一系列“破新立旧”的内外政策,以及民主党人“维新去旧”的反制举措表明,两党都在利用制造或加深分裂的方式以赢得明年选举对自己有利的结局。

第四,长时间政府部分关门美国自身的负面影响,需要客观看待。政府部分机构和部门30天的关门,的确会逐渐加深民众对美国经济的悲观预期,有害于美国股市与美国对外经贸政策的落实,美国相当数量企业也很可能会在年底出现失业率上升的局面,这明显对美国不利。

如今在特朗普与民主党人持续“斗法”的同时,那些美国底层联邦雇员还在为生计挣扎。因关门未能拿到薪水,许多雇员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当地时间18日,在距离白宫与国会大厦不远的宾夕法尼亚大道上,数百名被迫休假的联邦工作人员在一个临时食物供应点排队领取免费食物。美国政府日前还发布紧急通知,要求近4万联邦雇员重返岗位,但不发工资。

长时间的政府部分关门,让美国人对2019年经济活力的不确定感有所增强。1月18日,反映美国消费者态度晴雨表的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跌至90.7,是2016年11月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的最低值。就在同一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约翰·威廉姆斯警告,如果政府继续关门,第一季度增长会损失整整一个百分点。

当然,美国政治架构的基础是联邦制,各州在本州内经济、法律、社会等诸多事务上拥有高度自主性或与联邦政府不同的独立性。在联邦政府出现部分运转不当或侵害州的利益时,各州对自身事务的管理依然富有活力,且州与州之间在联邦政府对诸如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政策摇摆不定时,可以不理睬联邦政府而在各州之间开展相互合作。美国秩序稳定和经济活力的源泉更多是在地方。当联邦政府各部门就全国性或全球性议题尖锐对立时,州依然按照本州利益制定适合于本州的经济与社会政策。这也是为何联邦政府长时间关门,但地方依旧井然有序的关键缘由。不过,如果联邦政府部分关门局面持续过分长久的话,那将会引发人们对美国联邦政府运作机制是否需要改进的讨论。

总体而言,美国政府部分关门可以说是美国特色的政治体制必然产物。它的频现,能折射出美国自身存在的问题。当前美国面临的挑战是,问题已经昭然若揭,但解决问题的有效答案却始终缺乏。(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