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颖:中国安保海外遇冷该如何破局
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和崛起,中国海外利益也在不断向全球拓展。在此过程中,具有市场属性的海外安保服务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在热议背后,却是众多中国安保企业海外持续烧钱、合同难拿的尴尬现实。
从境外投资额、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出境人数等各项数据看,“海外中国”背后都蕴藏着巨大安保市场。仅以2017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685.9亿美元为指标,参照安保投入占项目总额3%这一国际通行标准测算,年安保投入至少需要50.6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已有的海外投资、固定资产和众多海外人员。
但现实是,目前中国安保企业获得的市场份额很少。首先,中资企业安保支出的普遍做法是从其他开支中“挤”,实际投入有限,比例远低于国际通行标准。第二,在部分海外项目集中的地区,中资企业主要是“靠”,基本依托所在国军警强力部门的安全保卫。第三,一些中资企业看中的是“高”,即从国际知名安保公司购买武装护卫、安全风险评估、安防系统建设等高端服务。第四,还有一些中资企业偏爱“低”,倾向于购买价格低廉的本地保安服务。第五,部分中资企业、华侨华人安全意识“缺”,认为安全有国家兜底,没必要购买商业安保。
海外利益安保既是世界大国的标配,也是国家外交和安全事务的延伸。破局当前困境除了需要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加强引导、扶持、搭桥、培育之外,中国安保企业自身也需付出更多努力。
能力建设上,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清醒认识到自身实力与客户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练好内功,开发多元化服务产品,不断向客户提供高质量、有价值、信得过的服务。心态准备上,不能热衷于一锤子买卖,不急于短期成事,要树立打“持久战”的长期打算。经营策略上,要学会利益分享,积极与国外同行展开合作,更多依托国际和驻在国当地安全资源,选择好合适伙伴,采取项目合作、合资等方式共同为客户服务。市场秩序维护上,应学会“抱团出海”,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共同维护和营造一个有序的海外安保市场环境。(作者是华盾集团董事长)